晚饭时聊天,聊到女儿读幼儿园的事情。
女儿突然一脸严肃,神情委屈地说:“我不喜欢幼儿园,想起来我就生气。”
我和她爸爸都是一脸诧异,刚上小学时,每次路过幼儿园,她不都眼巴巴的看着幼儿园,还抓着幼儿园大门不撒手吗? 我们一度以为她舍不得,对幼儿园充满了依恋呢。
“为什么这么说,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们好奇地问。
“我读幼儿园时,很害怕一个姓L的老师,那感觉就像看见了容嬷嬷(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人物,会用针扎人,比较凶狠恶毒的一个角色)。”女儿说起来似乎还有点心有余悸。
“L老师? 似乎从来没听你说起过啊。她对你做过什么吗?”我回忆着。
“好像也没对我做过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就是记得很多小孩子都怕她。” 女儿说。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女儿接着说,“我生气的是教我的两位老师都喜欢用L老师来吓我,而且经常用她来吓我,动不动就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L老师地方去,我每次听到这话就吓得瑟瑟发抖。”提起这件事,女儿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是小事吗? 在我们大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孩子眼中,这是一件令她恐惧的天大的事,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每每想起还是不能释怀。
老公听了不以为然,说道:“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我小时候不听话,你奶奶也会威胁我说,再不听话,小心被鬼抓去割耳朵哦! 我当时也怕得要死,现在不好好的。”
显然老公没有体会到女儿的感受,没有共情到她,女儿听了不以为意:“我就是害怕啊,老师还要用她来吓我,你们不知道我当时多恐惧。”
然后老公又接着说:“老师这么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吓唬吓唬你们,老师也是普通人,那么多小孩,吵吵闹闹,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有效,老师也是为了省事。我是老师的话,碰到不听话的,我也要教训一下的。”
嗯,话听上去似乎没错,我们家长经常会这么对孩子说话。可惜老公共情错了对象,体谅了老师、举了自己小时候的例子,给孩子讲了一堆道理,然而却唯独忽略了孩子当时孤独、恐惧、害怕、担心的感受。
任何一个人,都渴望他人能关注自己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只是耐心的倾听,对他的情绪报以接纳,他就会好很多。然而老公的话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认为她的那些感受无足轻重、小题大做,所以她没有被同理到,也就完全听不进爸爸说的任何话了。
我本不以为意,但看到爸爸的回应,女儿的反应,我决定插手一下。
我摸了摸女儿的头说:“你当时一定很恐惧和害怕吧。”
女儿哇的哭了,咬牙切齿地说:“我讨厌幼儿园的老师,一个都不喜欢!”(当然,这是她在情绪中说的气话。)
我安抚道:“嗯,你看上去有些生气。”
女儿继续生气地说:“他们以为小孩子小就不懂事吗,我长大了,就都知道了。”
女儿哭过、气过后,情绪好多了,之后再跟她讲道理: 老师是人不是神,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是对的,有时候方法可能是会不恰当,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她也能听进去了。后来我们又讲了一些幼儿园趣事,女儿仔细想想,发现幼儿园老师对她也挺好的,幼儿园也有挺多乐趣的,慢慢也就释然了。
女儿是个性情中人,经常看电影看得热泪盈眶、看书看得哈哈大笑,每每这时,孩子爸爸就会取笑孩子一下:“你看你这个小孩,看个电影还把自己给整哭了,电影都是假的,有什么好哭的呢!” 女儿听了,会有点不好意思或者有点生气,后来我就私下和老公沟通,不要笑话孩子宣泄情绪,爱哭爱笑,让她自然释放,不要去压抑她。说实话,我还挺羡慕孩子们的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会顾忌太多,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被束缚太多呢,何必让孩子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