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童年”是与生俱来的,却不知它只是近代被发明出来的一个概念,也是因为这一点,才吸引我看完了这本“枯燥的书”!
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感觉作者的很多话都超级有道理,并且想拼命记住,奈何脑子有点锈,但偶尔也挺不同意有些观点的,却说不出所以然,就非常难受!
梳理一下文中内容,帮助自己加深印象。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讲述了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成人和儿童生活在一起没有任何秘密,甚至儿童的性器官成人可以随意把玩,这对他们开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好吧,这个刷新了我的三观,以前中世纪的西方居然是这个样子!就自己了解的中国历史来说,个人观点认为还是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做的更好)。
接着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的兴起,看起来似乎和童年的发明没有什么关系,但作者认为是印刷术的出现是“童年”的形成有了可能,这是因为这继罗马灭亡后西方人们重新识字的新起,而识字意味着教育,意味着羞耻心的再现。拥有羞耻心被认为是童年产生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就是随着社会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儿童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由于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儿童的待遇越来越惨,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也是人,也拥有相应的权利,于是儿童成为越来越受尊重的对象。
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讲了童年经产生后走过的一系列旅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媒介的旅程。
第二部分讲的是童年的消逝。
童年在经过了短暂的辉煌后,逐渐走向灭亡,电子媒介如电视的出现毁灭了童年,也毁灭了成年。想一想,确实如此,如今越来越发达的电子产品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毁灭童年:
第一、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秘密越来越少,而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种东西就不可能存在了。因为电子媒介,儿童可以通过电视通过各种视频app了解到很多本来不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知道的东西,并不是说这一点不好,而且,电视和视频本来就是被资本所利用,他们所传播的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是娱乐、是即刻得满足感,成人在儿童心里的权威逐渐变弱,儿童也知道了很多成人世界的阴暗,甚至会去模仿,从而失去童年应有的乐趣。
第二点是视频是一种图像形式,它不需要大脑加工,也不需要逻辑思维去思索。同一个视频的受众可能既有成人也有儿童,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努力识字努力拥有逻辑思维变成成人的能力表弱,同样,很多视频的图像识别只需要12岁的智商,因为,图像是经验的具体再现,语言文字是经验的抽象表达而成人总是在观看图像,将会把孩子式的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
视频电视太具有当下效应,没有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很多电视节目的存在不是现实需要,只是素材需要(参考各种层出不穷的选修节目),也就是说电视并不真实的记录这些事件,而且制造事件。
作者认为童年在消逝,难么学校也终将消逝!是真的吗?也许吧,毕竟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有非常非常多的想法,真正要表达的时候却找不到它们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需要多加练习吧!
另外感觉这本书只讲了媒介的害处,没有好处,终究有些片面吧!毕竟连真理都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世间哪里有绝对的事呢!
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成人化的儿童,因为毕竟被大人人认为幼稚,而有些成人的情感能力觉得自己也不太具备,因此,一直在书中寻找“成人的定义”,慢慢读下来,我想成人应该是:最重要的是要有羞耻心,并且具有责任感,懂得延迟满足感,对未来有自己清晰的认知,具有逻辑思维和评判能力。综合以上部分几点,我可能还不太成熟,毕竟我不太能抵制垃圾食品,因为烧烤好好吃!
最后放两句感触很深的话:
1、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头脑便开始萎缩了。
2、一个无知、无耻的、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
3、成人化的儿童:把孩子式的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