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法的精髓。第一个步骤叫做记录,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运用在什么地方。
柳比歇夫作为昆虫学家,他把自己的工作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包括写书、做研究、写读书笔记、写信。第二类是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其他工作,包括讲课、参与学术讨论会、读文学作品等等。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耗费的时间,一般是六小时左右。这六小时里的每一分钟被用到了哪里,都可以在他的日记中查到。
时间管理法的第二个步骤了,那就是:统计。每个月的月底,他都会把之前每天记录的基本工作时间加起来,并做好分类。比如,他在某个月的小结中记录自己当月用在基本科研上的时间是59小时45分钟。这59小时45分钟又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校对书稿、研究数学、阅读日常参考书、撰写学术信件等类型。用在阅读日常参考书上的时间被具体到12小时55分。比如在阅读日常参考书这一项里,他又详细列出了书名、阅读了多少页,以及在每本书上耗费了多少时间,等等。除了单纯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还会写下自己的分析,分析某项工作没有按照预定的进度完成,是因为哪些原因。年度总结还不够,柳比歇夫还会以五年为时间节点,对自己的工作做一番总结和展望,思考整体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如果只记录不总结,时间管理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终记录里,他记录道: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共计151小时,娱乐一共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他看过的戏剧、电影、展览,听过的音乐会。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并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尽善尽美的,是通过对时间分配方式进行仔细分析、不断试错,才固定下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起步阶段,他做了许多种尝试,看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到底能干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适合自己?他并没有急于突破自己,而是试探着自己的能力极限,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规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对精力和时间进行两个维度的管理。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柳比歇夫提到了“自己这一年经常生病”,所以反映在日记里,他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就比较少。而相应的,阅读非工作类书籍的时间就增加了很多。这同样是对时间的一种有效利用。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步骤侧重于认识时间、理解时间,那么最后一个步骤就更侧重于怎么样运用时间了。这第四个步骤,就是反馈。在经过记录、总结、分析之后,柳比歇夫会制定下一时间段的计划,根据现有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在下个时间段里每个方面要花费多少时间、达成哪些目标。反馈它不仅意味着坚持,还意味着恰当的放弃。柳比歇夫也是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每当碰到有着无限诱惑力的新知识、新技能,他也会无法控制自己。但如果这样的话,又怎么能保证这些兴趣和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发生冲突呢?其实兴趣太多从来就不是没有时间的理由,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取舍和放弃,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精力的集中。
时间管理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记录,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时间被用在了哪里;第二个步骤是统计,就是以每周、每个月或每年为单位,统计每件事情占用了多少时间;第三个步骤是分析,就是分析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哪些运用时间的方法是高效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第四个步骤是反馈,是根据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做出改变,让自己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他的这些方法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只要你有计时器,就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自己在每件事上花费的时间,然后开始总结、分析、反馈了。不过,这里有几个要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首先, 是记录的及时性,不要连续做了好几件事情再回过头来一起记录,要一事一记。同时,要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柳比歇夫因为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已经对时间有了本能的感知,所以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在某件事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对于我们刚开始试着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可以尝试用手表、手机计时器等工具辅助一下,只要保证记录的误差不要大于15分钟,就可以了。
其次,选择记录的时间段要相对固定,并且有代表性。如果你要记录自己在某项相对重复的工作上花费了多少时间,最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来做这项工作。因为从长期来看,人在固定时段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你每次做这项工作的时间段都不一样,那么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就很难有参考价值。
最后,你还要根据记录情况,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每周或每月总结的时候,要找出上一段计划中,实际消耗时间与计划消耗时间之间的差额,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效率,重新分配下一段时间。再好的方法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所以,坚持是在时间管理方面必不可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实践时间管理法是结合人性的弱点总结出来的,它顺应了人类“懒”这个天性。如果你恰当运用了这五大守则,可以让时间管理法不会成为你的一种镣铐,而成为运用自如的乐器,有了这个乐器,我们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曲调了。
第一条守则,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柳比歇夫不论工作有多困难、任务有多繁重,只要他愿意,就一定能在自己预估的时间里按部就班地完成。柳比歇夫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从一而终。他的本职工作是要为兴趣让路的。因为在柳比歇夫看来,没有什么比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重要,与其被迫在完成工作和满足好奇心之间做出选择,不如索性大方拒绝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而选择兴趣。
他以兴趣为导向的时间运用,反而让他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拓宽视野做更多感兴趣的事,也是对时间的最好利用。就拿研究古希腊罗马战争这件事来说,苏联的很多历史学家,都热心地为柳比歇夫寄去自己的学术报告,希望他能多提宝贵意见。这种历史学家向昆虫学家请教历史问题的情况,也算的上是奇观了吧!
第二条守则,不接受紧急的任务。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短时间内匆忙完成某项任务的经历。你可能会认为紧急任务往往更重要、更迫切、更值得完成,柳比歇夫却倡导我们“不要接受紧急的任务”,接受紧急任务,可能会由于时间仓促而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它会打破你原有的节奏,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更费时间。
那么在面对一项全新任务时,他会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项任务的复杂程度,大概估计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的时间,看处理这项新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和预估的情况相同。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安排计划,和时间更加从容地相处。
第三条守则,一累了就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在时间管理里,柳比歇夫应该是最注重劳逸结合的人了。和“想成功就得比别人更拼命”的励志观点不同,柳比歇夫一直都在强调放弃和休息的重要性。比他从来不以在日记中留下长时间的工作记录为荣,他记下的所有工作时间,都是刨除了其中所有间歇的“纯时间”。
许多人声称自己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在柳比歇夫看来,这些都是所谓的“毛时间”。只有扣除所有间歇,精神高度集中地投入工作的那段时间,才可以被当作工作时长记录在案。比如说,柳比歇夫每天的纯工作时间平均是7小时,在他看来,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还需再增加20%到30%,也就是将近9个小时。
第四条守则,保证睡眠时间,每天10小时左右。这条守则看起来挺无厘头,但不夸张地说,这完全可以被当作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重中之重。没有这条守则,柳比歇夫的方法将永远是纸上谈兵。
在柳比歇夫的眼中,休息也是需要规划、记录、安排、再规划的。因为柳比歇夫采用的时间管理法并不是一种间歇性的方法,而是一种长期的计划。这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的方法,如果睡得不好,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当你面对一张满满当当的计划表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被计划牵着鼻子走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离放弃不远了。
第五条守则,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柳比歇夫的记录中,根据性质的不同,工作被分为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也就是需要较强创造力和不需要太强创造性的工作。柳比歇夫会把每天精力最充沛的时段拿出来完成第一类工作,用在第一类工作上的时间也是柳比歇夫最看重、最认真总结和分析的时间。
在精力没有那么集中的时段,柳比歇夫会处理一些第二类工作,这种方法也被他用到了阅读中。根据书的内容不同,柳比歇夫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早上头脑清醒时,阅读哲学、数学方面的严肃作品;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历史或生物学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休息。通过合理安排工作类型,柳比歇夫真正做到了不让每一分钟虚度。时间当然可以被拿来休息,但是在什么时间休息、以什么方式休息,柳比歇夫都会提前计划好。
运用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五大守则: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你的人生应该有更多种可能性;不接受紧急的任务,把事情做好比把事情做完更重要;一累了马上去休息,不要为了忙而忙;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自己被计划追着跑;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每一分钟都不虚度。
总结:首先,我们说到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共有记录、统计、分析、反馈四大步骤。这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持续精进,螺旋式上升。此外,我们还说到了这四个步骤的一些要点,分别是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代表性、及时反馈和贵在坚持。
其次,我们说到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五大守则,分别是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保证睡眠时间,以及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些与主流观点有很大不同的守则,保证了是我们使用方法,而不是方法控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