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心理咨询督导课。已经缺了几次课,距离上次参加课程有一个多月时间。
正在学习的是意象对话。理论的部分已经完成,老师昨天主要带领大家做练习,关于山洞的意象。收获在练习结束后,老师督导的部分。
一个学员分享自己的意向,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回应她“下去再看看”学员继续表达“我看不清”,老师提高音调之后,又说了两次“我说的是,你下去再看看。”
另一个学员分享自己的意象,有关于蚊虫叮咬让她不耐烦的画面。老师提问她问题,(我其实忘记了,问的是什么问题)她两次都用“我觉得可烦,就不想在那里待了”
老师就她俩的这种回应方式做解读——一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和外界隔离。一个感觉不好,就习惯性回避,老师提醒回避下边,在担心什么东西?
另一个学员分享的意象里,有画面显示看见唐僧在念佛,却长了一条像鳄鱼一样粗壮的尾巴,以及山洞里边有泉水,但是泉水因为有杂质却不能喝。老师在引导她深入观察这个意象之后,解读这两个画面,说底下有相通之处,都和两个部分的融合有关。
更神奇的是,现场是老师给4个学员同时做个案,针对的是每个人意象中的典型画面,处理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却都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回来路上和另一个学员分享昨天的触动。她用共情来定义老师的这个能力,再听完她对共情的理解之后,我意识到我们用的是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是同样的内容。用我的话说,是老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高超。
从大家的应对方式或者表达方式中看到认知,感受,以及期待和需要层面的内容。底层的人性,是如何被老师精微的发现,温柔的对待的?
还得好好学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