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这首诗气势非凡,名为《咏菊》,但如果说不是写造反恐怕都没人信。
还有一首诗也可以直接判定为谋反: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说,黄巢给我提鞋都不配,显然宋江在浔阳楼上喝飘了。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这首《山村绝句》: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七十岁的老翁没饭吃,幸好春天山里面有竹笋和蕨菜,于是腰里别上镰刀去找来充饥,可是买不着盐,没办法,煮一煮淡着就这么吃了。这首诗读起来很平淡,叙事自然,跟谋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平淡无奇的诗,却能将苏轼置于死地。
御史台官员认为,这首诗暗讽王安石新法,同时他们仔细研读了苏轼其他作品,日夜奋战,共计找出苏轼类似的、图谋不轨的诗词达一百多首,证据确凿,罪名成立,御史台官员一致认为,苏轼讥讽朝廷,大逆不道,包藏祸心,死有余辜,必须处以极刑。得到皇帝首肯后,御史台对苏轼实施了抓捕,将其关押在御史台监狱。
苏轼听说自己的案子是皇帝亲自过问的诏狱,自知难逃一死,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基本上就是写遗言了。当时宋神宗读到这首诗后,“亦为之动容”,再加上太皇太后曹氏非常喜欢苏轼的诗文,出面求情,同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皇帝才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另外包括驸马、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一共三十九人受到牵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是一次朝廷内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实力对决,对于革新派来说,杀掉苏轼就是这场斗争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你出招,我拆招,保守派的能量同样不容小觑,能够发动变法领袖王安石为苏轼说情,能够让太皇太后出面搭救,这背后动用了多大的关系网可想而知。
这件事放在今天,那也是千年不遇的热点题材,最顶级的流量。朝野上下迅速将苏轼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杀不杀苏轼成了全体国民议论的焦点,以致于皇帝都犹豫再三,无法决断。宋神宗其实心里也知道,苏轼从来没有逆反之心,但他的言论对变法不利,打击一个苏轼可以震慑一批人,苏轼的弟弟苏辙后来感叹道:“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的才华让他鹤立鸡群,他的每一首作品点击率高的惊人,影响力巨大,要想以莫须有的罪名整倒苏轼,就必须从他的诗文入手,你的优点也是你的弱点,你的顶点也是你坠落的起点,今天看来,乌台诗案的背后令人细思极恐,历史上才高八斗的曹植,自诩为谪仙人的李白,无不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下场,这里是人间,哪里有天才的位置?
成也诗文,败也诗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