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小团圆》
看过了三毛自然而然的想到张爱玲,不仅仅是她们都有很好的作品流传,都引起了旋风一样的文学现象,也还因为她们都是女性,用富有感性温度的视角观察生活,带着明显的口味偏好提炼情感,她们不强求普世的理解,她们只追求内心的出口。
《小团圆》据说本是张爱玲留给自己的礼物,她把所有的秘密都写好,放在抽屉里,遗嘱的意思是要与这段秘情同朽,可惜所托非人,这部自传被公诸于众。凡事都有他必然的意义,这部小说无疑能让读者们更直接的了解她,从而去理解她,让张迷们更懂得她。看到豆瓣书评里有人评价:张爱玲写爱恨情仇都是灰灰的平静,不读进去看不到温度,像不触到深处就没有水中央荡开的快意。
翻开小说总有个画面在眼前:一个暮年老人,坐在夕阳里回望自己的来路,细数生命之河里留下的那些石块,眼见得这一块,把玩在手,它的每一条纹理都存着故事,都埋着牵扯,忽的又联想起了另一块,伸出记忆的手,再捧起,终于将它们一一对接,归位。。。然后老人和她的石块队伍都镀上了金色的光,夕阳的金光自带忧伤。张爱玲在《小团圆》的开篇说:“回忆不管愉快不愉快,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这样一种幽幽的淡淡的伤感滴落在眼前的文字上,在每一页氤氲开来。
小说在“九莉”迎来大考的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展开,“她与生俱来的敏感的性格,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最后邵之雍情变抛弃九莉,九莉陷入纠结与痛苦之中,对爱情亦变得冷漠与清晰。”张爱玲说:“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患得患失。”她用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懂得了追寻的人们啊,之所以不断追寻是因那内心里的虚弱安全感和对爱的渴望,所以她没有怨恨胡兰成出现在她的生命里,也没有让九莉怨恨邵之庸“天荒地老里,当一个女子在爱,她不会问那个人,“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她只是把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捡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心里想着,若有一日当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也许重逢并不会恰好符合想象,但却不能改变她所有初衷,九莉找到了邵之庸,把装有烟蒂的信封交还给他。
生命中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九莉的妈妈蕊秋,童年里的妈妈像个影子躲在印象里,成长的路上没有和风细雨的母爱滋润,也没有坚如铠甲的母爱保护,她一路跌撞,一路迷茫,只好躲进文字里寻求慰藉和保护。妈妈的爱体现在突然的出现在她平静的生活里,强行的将她拉进又推出自己的生活圈,“老以为她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外国人——因为隔离”一种无法选择的亲子关系令她懂得了,其实挣扎的人只是逃不出自己的内心。张爱玲更知道自己又何尝不是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控制在心灵与笔尖,以此隔离,保持敏感,珍惜经历,解读参悟爱和懂得,她在小说末尾,解释了为什么不要孩子“也许一部份原因也是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我更愿意理解为她是由她自己的经历得出了这个决定,不愿将自己再投射给孩子。
张爱玲完成《小团圆》却又仅想留给自己,是为了告慰这一世相遇吗?她说“因为爱过,所以宽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她的一世寂寞荒凉使得她在时代的繁华倾颓里显得鸿鶱凤立,这不能不说胡兰成和母亲黄逸梵功不可没,可“小团圆”三个字此处总让人心生凄绪——相识何必曾相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