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
1.濒死体验是真实的,是死亡过程的一个自然阶段,而不是脑神经紊乱产生的幻想。
2.我们的社会已经被人与人之间日渐淡薄的联系以及贫乏的生活目的拖累良久。
3.我们并不是孤独地来到世上,孤独地死去;死亡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4.人们在心理层面上会把谈论死亡认为是间接接触死亡的方式。毫无疑问,虽然死亡的命运不可避免,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谈论死亡,会招致这种命运。
5.简而言之,关于死亡的本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说法,它们都渊源悠久,而且流传广泛。其一,死亡即意识的消弭;其二,死亡是灵魂进入另一世界的通道。
第二篇章
无以言表
亲闻死讯
平静安详
噪音
黑暗通道
脱离躯壳
相遇
光的存在
回顾
界限
归来
倾诉
对生活的影响
对死亡的看法
确证
光的存在教会我们“关爱他人”“学习知识”。
对于思想传统的人,经历过死亡后彻底摒弃了从前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不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不可知的事情。想反,他们在濒死体验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安宁,平静。
很多人将死亡比作“不醒的睡眠”“彻底的遗忘”等等。死过一次的人发现比喻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把死亡描绘成从一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的通道,或者是从一种形态到更高形态的必然阶段。有人把它与很多积极心态联系起来,比如“觉醒”“摆脱枷锁”等等。是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生活比作牢狱,而身体则是被枷锁牢牢铐住,但死亡却是一种彻底的解放——就像从不见天日的监狱中逃脱。
光的存在一直都在对人生的种种表达理解与宽容,没有天使,没有审判,没有恶魔,没有奈何,没有孟婆,或许它更注重灵魂的升华,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博爱与自我完善,是永不停息的。
这些与死亡擦边而过的人几乎毫无例外学到了相同的“课程”。他们认识到,在人的生命里,培养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是多么重要的事,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关怀和对人性最深沉的关切。另外,也有许多人重点提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他们濒死之时,似乎得到了某种暗示,即使在死后的世界里,也需要继续学习。
所有经过濒死体验的人,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被“净化”,也没有表现因为经历的不同而凌驾于常人之上的“优越感”。事实上,正因为看到了崭新的世界,很多人都感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他们不觉得自己精神世界有多么无暇,也不觉得自己是什么救世主,这段体验只不过给了他们崭新的世界观,同时给了他们更高的追求,他们开始寻求新的道德准则,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无疑,视野的宽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那些超越语言的交流与体验将是终身的财富。
但笔者心中还有更大的疑问,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精神并不完全依赖于肉体,那么我们新生的精神是死去的精神体转世还是凭空诞生的呢?如果是精神体转世,所谓前世记忆有几分可信呢?如果是凭空诞生,那么我们死去的灵魂被包容的白光接引,又要去往一个怎样的世界?世界有多大,可以容纳多少精神体?精神是不死不灭的吗?世界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吗?它存在于什么样的维度?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够发达,它可以被探寻到吗?知识的进步终有一天可以带来真正意义的永生吗?
第三篇章
柏拉图《斐多篇》《理想国》
斯韦登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