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回中心人物是虞育德。这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
第36回交代,他是苏州常熟常熟人。作者用传记笔法交代了他的出生身世,带有传奇色彩。他早年聪慧,但科举并非顺利,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极其忠厚,一直用行动诠释善举:受朋友之托,给予武书以关照;储信和伊昭劝他在春天时举行生日,以便收些礼金用来春游,被拒绝,这和范进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旧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搏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不是有足够的仁心哪能做得来;最令人佩服的是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赌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这种感化人心的作为肯定能得到大家的敬佩,因此,被选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岂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37回主要讲 虞搏士带领众人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乡人围观的活动。不过参加的人比较杂。比如那个大骗子张铁臂,从游侠变成了医生,遇到蘧公孙后肯定尴尬!接下来,武书给杜少卿又讲了两个虞搏士的善举。这两件事强化了虞育德的仁德形象:一个是他监考时,发现了考生挟带小抄,不但不查,还替他隐瞒,并给考生留足面子,事后不承认查过;一个是把丫头许配给严管家,严管家并不领情,要带丫头离开,虞搏士不但不怪,反而给了十两银子的安置费。此回故事到后面,引出了下一个主角:郭孝子。孝子郭铁山,因父亲曾随宁王反叛而隐居,郭孝子苦寻几十年后仍在寻找。虞搏士等江南名士凑了二十两银子,并给西安的朋友修书一封请于协助,兹助他去四川继续寻找父亲。郭孝子的父亲就是王惠,但是他为什么不叫王孝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