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开始进入伤寒论的重心,开始讲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剂“桂枝汤”,在学桂枝汤之有,先了解一下过去的剂量单位,在伤寒金匮里面的方剂都是用两,用钱,那是汉制的两,在今天我们用的是克,如果你把汉制的两用在今天来那就不对了,例如像桂枝汤的方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那如果你真要是这样子开药的话,那就闹笑话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他换算成今天的克,由于古代都是16两称,也就是说16两为一斤,10钱为一两,那么今天的一斤是500克,过去的一斤是160钱,这样子算起来就是500克等于160钱,这样算起来,1钱=3.125克,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把一钱按3克计算,那么,我们把过去的桂枝汤换算成今天的克:桂枝:90克,芍药90克,甘草60克,生姜90克切片,大枣十二枚破开,看起来这个剂量有点大。那么今天我们开药能不能按这个剂量这样子开呢,当然可以,因为这个桂枝汤为千古第一方,他不但能解肌发表,还能调和营卫,当然在喝药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假如说六碗水煮成三碗水,那么就要一碗水一天三次,三碗水三天喝完,千万不要三碗水早中晚各喝一碗,虽然是桂枝汤这样喝也有一点太过了。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情况具体做一些加减,所以,我们常常在开桂枝汤的时候,差不多都在10克左右。
但是,在过去有一些经方家的考证,据说是陸九芝外曾祖父叫王朴庄与一位侠医叫傅青主经过多方考证,得出来了过去汉制八两相当于现在的六钱,那么汉制的一两就相当于现在的1.3钱,也就是古代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4克,现在有好多就把过去的1两直接用3克来换算,如果是按这样来算的话,桂枝汤的方剂就变成了: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至于大枣肯定就不能用12枚了,3枚5枚都可以。这个是关于桂枝汤以及古代与现代的剂量,我查看了伤寒论里好多方剂,自我感觉汉制的一两按3克计算,还是比较合适的,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百度一下现代伤寒论的方剂与伤寒论原文里的剂量进行比较一下,就完全清楚了。当然,这只是现代与古代的一个比较,真正具体开方的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方症对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加减。
什么叫中医,有的人说中国的传统医学叫中医。这样回答对不对呢?当然也对,但是,虽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但是,他的主要核心是什么呢?其实还是取他的中庸之道,就是为了调和阴阳,使之阴阳达到平衡,中医的五行学说也就是阴阳五行达到平衡,从而获得健康的目的。
伤寒金匮里的方剂,有百分之六十的方剂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方剂,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常常会读到汤剂,散剂和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什么时候用散剂,什么时候用丸剂,这个在古代中医来讲,也是很有讲究的,何为“汤”,“汤”者“荡”也,汤字上面加一个草头就是“荡”,何为“荡”,即是扫荡的意思,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所以,用汤就是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去除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经活络的时候,还有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就会用到汤剂。
我们怎么知道病人的阴阳不平衡了,我们可以通过望诊,问诊就可以知道,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这不就是阴阳不平衡嘛,天气稍有变化,大家都不感冒,你感冒了,这就是阴阳不平衡了,吃宴席,大家都没有拉肚子,你拉肚子了,这也是阴阳不平衡了,十个人九个都拉肚子,你一个人没有拉肚子,这也是阴阳不平衡了,或者是你提前做了预防,怕酒店的菜不卫生或者是海鲜有过期的问题,提前吃了预防拉肚子的药。
病情很重的时候,病人会有痿症,肌肉干枯,皮肤干枯,像这种情况,就要增益气血,增益气血也是要用到汤剂,例如你把桂枝汤做成桂枝丸,丸和汤的性就大不一样了,汤的性是迅捷,丸的性是缓慢,如果要发汗,你用桂枝丸,吃了以后,很久才会发汗,那么桂枝汤一喝下去,马上就发汗了,所以,汤和丸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煮汤也是有技巧的,大火煮,是取药的“气”,小火慢慢的煮,是取药的“质”,发表的药,例如就像桂枝汤要用大火煮,那么发表的力量就很强,所以,凡是发表的药方都要用大火来煮,那么攻里的药,或者是温里的药,那就要用小火来煮,取药的"质"。
散剂,常常会用在久病的病人身上,或者病在四脚,例如像风湿痹症的,或者是在表里游走的病,这些都可以用散剂。
丸齐最主要的力量就是破积逐聚,还有就是像胃口不好的病人,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可以集中到一个地方,专门攻一个地方的病灶。
病邪扩散到全身的时候用汤剂,集中攻击一个地方的时候,用丸剂,例如像打虫的时候用丸剂,例如像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