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童年

        我们中国人很讲究吃,煎、炒、焖、蒸、炸,花样百出,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童年时候在村子里的美味。时间如白驹过隙,童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仍闪烁着那红红的火光,以及火光中映照出的一道道特别的美食——用火烧出的美食。随着思绪回溯,我想分享五道许多人童年时最爱的火烧美食。

        第一道火堆中烧出的美食——烧花生。小时候吃过的烧花生永远是那么香,我常常怀念那个味道。冬天的寒风凛冽,南方还伴着丝丝细雨的刺骨寒。这时叫上村里的小伙伴,围着一盆取暖的炭火,随手丢一把花生进去,便能听到它们断断续续发出的“噼噼啪”的声音,约莫一分钟后,便可捞出香喷喷的烤花生。通常,捞花生的重任都落在年纪稍长的男孩子身上,年纪较小的和女孩子就得后退,以免不小心被挑起的炭火烫伤。火星闪烁,花生香透,每每想起这样一幅幅画面,我都觉得温暖、温馨和幸福。拿起一颗烤花生,用嘴轻轻吹一把,一来吹去火灰,二来没有那么烫,再用两拇指用力一掰,随着“啪”的一声,一股带着烧焦味道的花生仁的香味穿过鼻孔,刺激着你的味蕾,那叫一个幸福!虽然吃完花生手指头黑黑的,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却超越了一切。

        第二道火堆中烧出的美食——烧番薯。虽然现在的街边上也有很多卖烤番薯的,但我再也找不到童年时的乐趣了,毕竟“烤”和“烧”是两种不一样的方式。每年的十月份就是番薯的丰收季。小时候,挖完番薯,总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地里去,就地“起锅”——找来一些干柴升起火堆,把番薯放在火堆边上就可以静静地等吃了。几双带着童真的眼睛紧紧盯着火堆,仿佛几只极度饥饿的小鹿盯着食物,脖子伸得长长的,唯恐闪烁的火光将它们突然吞噬掉。番薯一熟就忍不住开吃了。拎起一个番薯,在手里来回打滚几下,纵然烫感非常,可总也抑制不住贪吃的欲望。尤其在剥开烧焦的皮,金黄色的或紫红色的番薯冒着热腾腾、香喷喷的白气的时候,那才叫诱人哩。猛咬一口,满嘴的香甜味让人百吃不厌。偶尔有个小伙伴心急了,烫到了嘴,蹦蹦地跳了起来,但仍舍不得吐出嘴里的番薯,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第三道火堆中烧出的美食——烧玉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玉米也能烧着吃,大概在他们看来只有煮玉米和炒玉米粒这两种传统的制作方式吧。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烧玉米就已经是我最爱的美食了。放学后一口劲跑到玉米地里,掰下一个玉米,拾柴,点火,扇风,把玉米皮剥光,用一根削尖的木棍串起,放在火焰上烧烤,看着玉米慢慢变黄,变黑,直到玉米粒变皱即可享用。要是蘸上香油和生抽,那香味更足。轻轻咬上一口,香甜松软中带着丝丝脆,令人回味无穷。

        第四道火堆中烧出的美食——烧芋头。一般的芋头或者用芋头做的美食固然深受许多人的钟爱,然而烧芋头的清香以及烧制过程的趣味,或许只有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才能享受到。在农村,一到挖芋头的季节,小伙伴们就会忙碌起来。就地取材,燃起火光,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吃有玩,十分惬意。烧芋头外皮黑黑的,剥出来却黄灿灿的,吃起来又绵又香。在寒冬时候,驾着火盆,边烤洋芋边烤火,此番意境最佳。

        第五道火堆中烧出的美食——烤鱼。小时候的家乡河水很少受到污染,小流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螃蟹躲在鹅卵石间,和谐而不失活力。难忘在外婆家时,常常叫上最好的三两个玩伴到河里捉鱼的情景。每当抓完鱼虾后便在路边用削过的木棍把鱼串起来,再架一堆火,火光冉冉,口水溜溜,等待烤鱼的时间总觉得是最漫长不过了。香嫩的纯天然河鱼,骨肉鲜美,特别是经过耐心火烤之后,直接就可以连骨带肉一起吃了。鱼刺在牙齿之间发出“丝丝”脆响,别提有多可口了!

        美食常有,可如此烤味美食恐难再见、亦难再有机会尽情品尝。尽管如此,然而记忆却是风吹不化、雨淋不朽,那些特别的美食也永远不会被遗忘。今年的冬天已至,村里的孩子应该在蠢蠢欲动,烤起红薯了吧……

//���&R3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湘聚会”小聚,菜中有一品—...
    周世恩阅读 5,507评论 1 5
  • 作者:袁淑筠 01 说起番薯之王,广佛街坊都说灶岗村的“双皮黄”番薯当之无愧。[1-3,7-9] ...
    S筠阅读 5,585评论 0 1
  • 大概原理通过java接口以及注解来描述网络请求,并用动态代理的方式,在调用接口方法前后(before/after)...
    gnehz972阅读 3,106评论 0 1
  • 颈部是人体的冷却系统,风府、风池、风门这些穴位很容易进风,其中风府是治疗中风的大穴,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不能...
    了凡工作室阅读 3,717评论 0 0
  • 江南多雨,偏偏那雨又很像南方人的性格,不急不躁,喜欢慢条斯理地下。就连顺着瓦棱落下的雨滴,也是平平仄仄的合着韵脚。...
    梁延峰阅读 3,64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