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中30亚梅连续分享155天20200121周五
本周第三场 总44场(18+4+21)
约练角色:观察员
“一个眼神”,促成了今天的约练。一个眼神,只是一个瞬间,也许动作的发出者是有意,也许是无意,却足以让接收到这个眼神的人很慎重的发起了一场约练。生活中,我们给过太多的眼神给家人,给朋友,给路人,我们给出的东西是否会给她人以负担?刘老师常说“我们给不出我们没有的东西”,那么,思考一下,我们给出的东西是我们想给的吗?
咨询师老师收集信息花了15分钟,第16分钟开始指导来访深呼吸以及运用外化。
“我看到你了,我选择和你在一起,我爱你,谢谢你,请原谅,我爱你。之前我一直疏忽你,今天我看到了你,看到你来到我身边,开导我,陪伴我。”温柔,缓慢,重复。
技术的运用最终是落实在“人”身上,眼里,心里,嘴里,有没有对面那个人,有没有关注到她的感受,这很重要。
第二次在约练中遇到催眠及外化技术,和上次一样,对于咨询师老师所营造的场域和氛围,我似乎很难融入进去,是因为身为“观察”无法沉浸其中?还是自己本身对这项技术有阻抗?还是老师没有询问来访的意见直接运用技术让我内心有一点波动?看来这也是我的一个卡点,下次有机会想以来访的身份领略一下外化的魅力。
作为观察员,在约练结束后分别向两位老师做了一些反馈。
能够看到来访的难得,进行了肯定与赞美。询问在技术运用过程中她的真实感受。“有2到3分的提高”,但来访只是很笼统的说出情绪有一个变化,没有有进一步的具体的描述。那就停在这里,留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能够看到咨询师强大的把控能力,与咨询师探讨了两个问题 :
1与以往观摩的典型焦点约练相比,这次咨询中,咨询师老师的个人引领很明显,如何体现来访者为中心?
2咨询效果方面,来访者给了正向的反馈,这也是用实际行动给予咨询师老师肯定和赞美。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有可能的话,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我们在哪个具体环节可以有所调整?
感谢来访的敞开,感谢咨询师老师在技术和理念方面给予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
今日分享:
1早上赶着去学校上最后半天的课程,虽说算着时间提前半小时出发的,可还是被结结实实堵在校门外一公里,没办法,打电话给班主任告知情况,想不到今天上午不上课,专门打扫卫生。一时间不知该说啥好,有点埋怨年级组不提前通知,害得我白跑一趟。不过卡在半道中,来不得,去不得,罢了,顺着车流去单位吧。课上不了,那就约练吧,正好本周任务还差一次。补上。危机之中有转机。
2 下午开过职工大会就算是正式放假了。老二也去学校领了家庭报告书回来,还有两张奖状,他看起来不是特别在意,我也没有表现的过于在意,大家都没有过多讨论这个。不想让这些成为他学习的动力与束缚,保持一颗平常心。下午去看他的足球训练并接他回家。儿子起步的迟,打配合意识不强,跑起来也不算快,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愿意去运动,愿意参加集体项目,就已足够。能坚持,就是胜利✌️。接他时,对他的进球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别的啥也别说。孩子强调了,是三个球。
3晚上二宝要带着鸭血粉丝去外婆家看电视,也带了一份给老大。妈妈说我在客厅介绍二宝的奖状时声音有点大了,会让大宝难受。的确是。以后要注意。谢谢妈妈这么理解孩子,我有时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