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最近跟风读了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前这样排版得密密麻麻的书,我是不大愿意读的,但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确实应该排得密一些,才能跟她的“浓度”相匹配。
全书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个部分,对应讲述者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我想作者用“半个月亮”作为尾声,大概是因为“一个月亮”太满,月满则亏吧。
全书的讲述者是一个鄂温克女人,就是近来在“尔滨”中央大街上牵驯鹿的那个民族的女人,她是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平静地讲述着她们民族的住所“希楞柱”,那是夜晚可以看到星星的房子,是可以跟随着驯鹿随时在大兴安岭、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迁徙的房子;他们以打猎为生,兽皮为衣、兽肉为食;氏族的人们一个个在森林里生,在森林里长,在森林里死,山川河流因为他们而拥有了姓名……他们目光所及是山峦河流、日月星辰,是层林尽染、四季更替,他们犹如生活在天籁之境,但却也同样逃脱不了爱、恨、责任、遗憾和死亡。在她的讲述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着,冥冥之中有股神秘力量,主导着一切,包括至今未解的“萨满之谜”。
书里优美的文字让我叹为观止,形容一面镜子是“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圆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地饱满,又那么地湿润和明亮!”但随着镜子第一任主人的离去,它又变得灰蒙蒙的了。物品没有生命,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世界好坏、阴晴,取决于看的人。
故事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也时刻牵动着我。讲述者第一任丈夫因为寻找驯鹿冻死在风雪中,她的眼泪小部分流向脸颊、大部分流向了心里。“因为从眼里流出的是泪,而流向心底的则是血。”他们几乎依赖自然而生存,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有着“玛鲁王”的庇佑,但一场暴雨、一场风雪、一个猛兽却也会随时夺走他们的生命。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演进,这个古老而神秘民族的继承者们需要适应城市的霓虹,他们中出现了一位女画家,她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
才华在森林中无处施展、灵魂在城市里无处安放。有时候不知道往哪里去,不是因为没有路,而是因为路太多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人们总在思考要往何处去?下一步是什么?难道现在、当下不是最好的吗?时光是个圈,我们总会相遇。絮絮叨叨写了这么些,写作水平有限,只能表达出些许。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因为表达者的词不达意,也因为接收者的无法感同身受。在此,分享文中我钟情的句子,“勾引”想读这本书的人亲自去翻开吧。“那晚没有月亮,星星也是那么的暗淡,人置身在那样的黑夜里,也就成了黑夜。”“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