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去参加了一个亲子活动。有很多思考,记录一下。
如果我是主办方,组织者,我可以学习到什么,可以改进什么?作为亲子沟通的讲师,触发了我哪些思考?
前期的宣传,文案,还是很清晰的,活动的内容有很详尽的呈现,我就是看到这个部分被吸引的。团队合作,整个组织目前看到四个人,其中有一个教官,带领大家活动,还有一个故事妈妈,在去的路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人员的合作分工很明确,场地的选择也很好,活动的内容也是很接地气的,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生活,制作盾牌,制作野人装扮,抬水,搬石头,抬土,砌墙,找土豆。午饭也很好吃,物资也都很充分。故事妈妈的声音很好听,还把绘本从前到后拿给孩子们逐个看,很周到地考虑到了后面座位上的孩子们。
可以改进的地方
讲故事
孩子在后面,看图是很费劲的,可以直接讲出来,而不是借助绘本读。而且很多都是大孩子,联想能力已经具备,讲故事更能激发孩子们的自由联想,摆脱图画的限制。此外,可以多设置一些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有参与感,一起互动,一起来完成这个故事。
开场收场
教官开场,介绍了任务,但没有中间的串联,每一个活动之间衔接的有点模糊,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以至于有的孩子跟着妈妈在垫子上聊天,或者自己四处奔跑玩耍。当然,换种角度看,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这一天,也不错。关键看组织者对活动的目标设定,以及参与者的体验。
收场,也没有明确的交代,看到大家吃完土豆,有人问,可以上车了吗,然后大家就陆续上车了。车上也没有总结,没有交代,然后到站就下车,各自回家。
如果我是组织者,可能会在开场和收场的时候多一些交代,让参与者能够清晰这一天的体验,与各项活动,以及散场的时候也能够安心地离开。
关于沟通的思考
对于一场亲子活动,成人和孩子都收获到了什么,这点肯定因人而异。
抛开主办方的设定,家长如何去促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够在既定的活动中,并且有家长的陪伴中,收获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我所思考的。
所以,如果家长不去引导,孩子的体验可能是混沌的,他会很好奇野人的生活?很感触体力劳动的辛苦?还是合作的力量?沟通的重要?孩子能够自己提炼并且升华出来吗?我也当过孩子,我看未必。当然,有人会说,玩就是痛快的玩,非得得出什么结论,学会什么中心思想吗?
好,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就拿游戏中,一个大孩子在和泥倒土时,把土从很高的地方直接倒下去,土沫直接飞到了旁边人的眼睛上,身上,没有人跟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哦,你从那么高的地方倒,都飞进我的眼睛里了。有的只是,你怎么这样倒呀。别这么倒,别这么倒。然后,这个女孩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她怎么会去理解别人呢?她又怎么会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呢?
当然,她也可以去经历真实的生活继续磨炼,一次活动也未必能够改变什么,但是,一次不一样的,很特别的活动却可以带来一束光,让她从原本单调重复(这里只的是沟通模式方面)的生活中看到一点不同,一点新鲜,这也许是激发她内心良善的催化剂。
那些待我们不同于别人的某个人,就是我们的礼物,我们的光。
回来的大巴车上,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坐在后排的男孩一边大哭,一边喊,都怨**,都是因为他推我。前排的男孩也很不服气,不怨我,不怨我。
后排男孩的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老人,老人安慰替孩子揉揉受伤的头,没事,没事。老人也很无奈,在孩子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安慰可能是她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前排男孩的旁边坐着的是爸爸,估计他也很犯愁,一直沉默着,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过头关心一下受伤的孩子。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也看见了更多的人。从最开始在车上看到这一幕,我只是看到了受伤的孩子,他难掩的疼痛和委屈,到现在,看见了前排的孩子,他可能很害怕,很担心会承担责任,他选择辩解,老人和爸爸也都可能很焦急,很为难,他们在面对孩子冲突的时候要么安慰,要么不出声,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来给与有效的支持,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调解。
漠视一个人的感受,就是否定他的存在。
真实即存在,存在即真实。
什么才是那一刻的真实呢?我也不能够确定我看见了完整的真实。
可是,然后呢?生活不是还得照旧吗?会有什么不同吗?不会。这大概就是在无明里的轮回吧。可是,有没有人能够先来打破一下这种旧有的模式,作为一道光照进来?
如果,爸爸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愿意敞开自己,他可以是最先改变的那一个,他可以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协助的技巧,不仅跟自己孩子的沟通会更充满理解与接纳,而且,处理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的冲突时,带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当然,还有一束光就是我呀,我还可以做得更多。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我可以再多一些冒险,多一些尝试。
原来,一切的发生的是为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