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是一门功课。
我记得我最早描写死亡是在20几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写过一篇小说,小说里的一个生长在南方的女孩自杀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写过这样的话:如果她生活在北方,一个每天都能看见太阳的地方,也许她就不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死亡。
真正的感受到死亡的震慑,是在2018年我检查身体时的一个乌龙事件。是的,那一次,我以为我要死了。
再次走近死亡,是父亲去世的时候。
所以,开始经常思考死亡,是从我四十岁开始。从那开始,我也经常在文字里谈及它。
思考死亡,就如同和死亡坐下来对话,博弈。从拒绝它坐到我对面,渐渐到它变成了一个老朋友。
有一种老友,多年不见,再见如故。连眼神都是良药,瞬时天地温柔。
死亡也会变成这样的朋友。
从心理学角度,人们面对死亡有固定的节律,从否认,到愤怒,再到讨价还价,一直到最后的接受。所幸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把这个过程拉长一点,再拉长一点,好好端详它,看清它,揣摩它。
毕竟,它不是一个看起来让人喜欢的朋友。但如若我们花时间与它相处,我们就会不再心生恐惧,并且很有可能谋得一位良师益友。
想想看,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降生,稚嫩,青年,成熟,枯萎,直至陨落。这个完美的弧线,必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圆。
我们稚嫩过,就应该会衰老,不是吗?
除了心有挂碍,我已经可以慢慢面对。
以前,我经常思考死亡之后,人会去向哪里。
现在,我不再关心这个问题。我更关心,在死亡到来之时,我如何可以做足万全的准备,跟随它,顺应它。最好还要内心欢喜。
无论活着或者死去,人若顺应自然,和谐自然而生。
不时与死亡对话,是向内的折射。而向内而观,总有机会遇见最清明的自己。
花开有时,彼岸亦有时。且行且远,且行且近。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