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炸药之父”诺贝尔于1863年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和雷管后,有一个18岁的年轻人,被他的同学们称为“炸药专家”。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出生在俄国乌拉尔一个矿区的小镇上,他12岁时就对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做了个电铃,然后用这个电铃把家里的钟改装成闹钟。
1877年,18岁的波波夫考入了圣彼得大学的数学物理系,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他自己要求转学到森林学院,在那里,他研究出了用电线来遥控炸药装置,被惊为天人,炸药专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但他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波波夫继续往炸药方向发展,他可能会像关二爷一样,成为劫匪祭坛烧香的对象。
幸好,在他29岁的时候,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传到了俄国,他被强烈地吸引住了。
他说: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设电灯,对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的一角;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以飞越整个世界!
从此,他成为第一个探索无线电世界,并毕生为发展无线电事业而奋斗的俄国科学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年,波波夫就成功重复了赫兹的实验,1894年,他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他第一次在接收机上使用了天线,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
1895年5月7日,在彼得堡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他发表了论文,并进行了无线电接收机的表演,成功接收到60米外的无线电信号。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他又进行了一次表演,接收距离为250米,虽然最后得到的报文只有区区“海因里希·赫兹”这六个字,但这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这比意大利人伽利尔摩·马可尼于1896年6月取得专利的无线电装置要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波波夫陆续实验的距离增加到600米、5千米、10千米、50千米、150千米等。
同时他与助手一起在金属屑检波器检波效应基础上制成了收听无线电信号的“电报受话器”(头戴式受话器),这一装置于1901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这一系列的成就对日后苏联的海、陆军军事通信技术装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几年后,波波夫在1906年1月13日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只活了47岁。
由于马可尼先取得了专利,国际上一般认为是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通信,可是俄罗斯人一致尊波波夫为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事迹详见2020年12月12日——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