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就产生了这种念头,原谅不完美的自己。
原谅不完美的自己,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为了出路找到新的办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家庭教育的路上,我们总是在追赶,从生下来就一刻不停的,似乎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才缓一口气,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大学就终止了吗,不,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刚开始的目标就错了,如果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大学,那又是什么呢,只能说我们的目标是大学,但远远不只是大学,大学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路上一个认可的文书,有了这个文书我们可以走得更好更远,但是在这取经似的路上,这个文书就像经书一样,有多有少有厚有薄,层次高低不同,没有得到经书是不是就不取经了,还能不能好好的生活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要努力走下去,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经书,也不是没有经书就不能幸福,所以幸福才是我们的目标,才是真正值得去努力去实现。当我们具备幸福的能力,即使没有经书,我们也要原谅自己吧,学会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才会更完美。
家庭教育中女性充当了主要角色,担负起了责任,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家庭教育的前线,为了孩子各种焦虑不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是其中很多又是不堪重任的,没有方法,有资本的开始寻找专业人士,滋生了很多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也不是万能的主,个体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忽视,但是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培训机构可以解忧,但不是中坚力量,家庭教育的主角还是家庭,家庭就是主场。特别到了目前这个喷井期,无论你在乎不在乎你都是被时代赶着走的人,至于你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你都要走下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要生存空间就必须找到最完美的自己,但是成为完美的自己之前我想要试着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好像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看起来有点蔑论,但是我们得先静,得静下来思考,得挪活。
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女性家庭教育者,我只说这一类人,就是一边上进努力生活,一边又担负起主要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没有亲历家长的生活,家长只能晚上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陪伴,彼此之间互动交流太少,怎么能达到家庭教育双赢的目的呢。过去父母种地的时候都会把娃放在地里面,孩子眼睛看见的是种地的过程,感受到的是种地的艰辛,所以长大一点就会种地,同时暗自努力不想成为种一辈子地的人,这些都驱动了自己内心深处最强大的力量,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动力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
所以现代的进步解放了女性,也独立了女性,国家鼓励发展人口,却没有给女性时间去学习,没有给足够的哺育时间和补助,家庭教育的投入只有家庭在负担人口发展的成本,这种不对称不公正待遇成了女性的负担,稍有不慎就得买单,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买单,为孩子各种焦虑买单,最坏的结果就是罪魁祸首,但其实女性的角色是最悲情的也是最壮烈的。
发达国家的人们为什么不想生,我听一个德国的同事讲了他自己的想法,他已经是一个爷爷了,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培养孩子,国家福利也是鼓励生育,但是女性还是担心自己的发展,产生恐惧感,这是不想生孩子最根本的原因。但是在我们这里,大部分人都先生了再说,能力,意识和金钱的不公正不对等,压力感,焦虑感,你追我赶中根本无法释放,这些情绪就像魔咒一样,所以不完美不是我们本身不完美,而是我们负重前行的太快。
我们没有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国家没有给我们成长的保障,社会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你看现在的硬式教育,我们都知道其缺点,但是却没有更好产生人才推举的办法,所以在伤害中匍匐前进,跳不出这个怪圈。
高考语文改革方案出台以后,全国家长们你追我赶的把孩子们学习语文推到了浪尖上,恨不得马上变成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圣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摇头晃脑的孔子书院,又刮起了国学风,掀起一波又一波唐诗宋词潮。
一切看似大刀阔斧的发展着,但这种人才制度的本质没有发展,又怎会减轻疼痛,家长的焦虑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那些作业写到凌晨的孩子是可怜的孩子,那些陪伴在侧的父母也是最悲催的,但是这些孩子该怎么办,这些父母就是差的父母吗?一切的发生听着就是一个段子,却是无数人的心酸。接受不完美的你是我给你也是给自己最大的礼物。
原谅不完美的自己是对家庭教育的救赎,我们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切都需要勇气一切都需要改变。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最接近自己的自己,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当然这只是家庭教育里的一个小视角,一个可以挪活的视角。莫生气不是忍住不生气,而是知道要生气的时候,把气撒在哪。
以上内容来自于孩子背诵古诗70首“一口气”背完竞赛后,才能进入宋词背诵的通关文帖的路上,天天被老师点名通报的心理活动。
“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之约,如果没有,那家长就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