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游行”,眼前马上就会出现十九世纪初日本入侵中国时,学生们在大街上为逼迫政府抗战而进行的游行。在我的概念里,“游行”往往和“示威”联系在一起。说到“游说”,很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战国的那些纵横家们的口舌功夫,尤其是张仪和苏秦更是让人佩服。说到“游侠”,那么我想到的就是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那些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大侠们。但是看到把这“三游”放在一起去认识,而且对“三游”基本持反对态度的说法还是第一次,就是在《资治通鉴》卷十八的记述里了。
在《资治通鉴》卷十八里,司马光引用了荀悦的说法:“ 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在这里,作者认为游侠、游行和游说都是破坏道德的行为。被称为游侠的人,结交私人党羽,用来称强于世;被称作游行的人,表面上按仁义行事,实际上是宣扬一些名不副实的假名声;被称作游说的人,强词夺理,周游天下,以谋求权力操纵局势。这三类人伤害道德、败坏法度、迷惑民心,都是产生祸乱的根源。
最关键的是作者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深刻,深刻到可以从司马光的分析中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如今我们又多少人在为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名义上为了自己的事业,每天和各色各样的人应酬交往,以至于和自己的家人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曾经看得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儿问爸爸,一天能挣多少钱?爸爸告诉她可以挣三百,小女孩儿就愿意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爸爸一天的时间陪伴自己。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挣钱也是为了家,所以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在这种自我原谅的背后掩盖的是自己的“初心”。忙到没有时间和家人吃饭,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父母。这岂不印证了司马光先生的分析吗?
“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司马光先生认为“三游”就是忘记了自身修养的基本原则,而去追求众人的赞誉。再看看我们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自我提高,自我修养,而一味的追逐名与利,追求成功的速度。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没有了深厚的根基做支撑,前进的脚步始终是不踏实的,也不可能走远。有时候就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即便是勉强追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让自己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包括现在的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一些锻炼机会,多一些见识,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做法。孩子学习钢琴不久,就去参加比赛啊或者演出之类的活动;孩子练字不久就去参加作品展览,在朋友圈拉票点赞等等。古人讲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是却有很多人“不观”就想“取”,“不积”就想“发”。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慢慢的就变得华而不实了,就变得眼高手低了。
至于司马光先生写到的“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等,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时有发生的。“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在我们的生活里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司马光先生认为,要让那些诬罔的言论不能流行,要让那些私人请托求告和行贿送礼的人处处碰壁。一定要抛弃浮华,淘汰花言巧语等,这样社会才会风清气正。
《资治通鉴》成书于1084年,离现在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了,但是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却如此深刻,对我们的生活和个人修身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今天,再次认识了“三游”,也改变了之前对于“游行、游说、游侠”的一些认识,同时也提醒自己思考问题要从多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