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是莫言在诺奖演讲词中的一段话,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那句话。在一次考试命题中,我节选了这篇文章有关母亲的几件事,作为散文阅读的材料,并就这句话设一个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时觉得很能考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在拟答案的时候我犹豫了:现在的学生能理解此话的含义么?
我推测,学生一般会理解为:过去打人的人是身材高大的看守人,而现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所以说并不是一个人。这是从身体的前后变化而言的,有一定的道理。想得更深的学生可能还会答成:过去打人的人心地凶恶,欺凌弱小,而现在老了,心地变得善良,所以说并不是一个人。这是从心灵的前后变化而言的,也有道理,但人老了就会变得善良么?我的理解是,“母亲”并不在乎打她的人是否变老变好了,她知道,一个人的心态言行,总有它的缘起;时过境迁,那因缘变化了,一个人的心态言行也就随之变了,用不着跟一个时代过不去。
这样的答案,学生很难答出,最终,这个题被小组否决,原因是答案不具客观性,学生作答会五花八门,增加老师改卷难度。后来也曾做到以此材料命题的阅读题,但终不敢用此话命题。
这话饱含佛理,告诫年青的莫言不要执着一念,忘掉过去,宽厚待人。总觉得莫言母亲具有佛心,不知她信佛否?但莫言似乎有些相信,他在此文中说: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