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与驯服

2月17日,雾,晴,大年初二。

阅读书目:《陆犯焉识》。

作者 :严歌苓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严恩春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父亲也是当代作家。家族的文学创作基因在严歌苓身上得到延续,年仅二十余岁,她就以剧本《心弦》在文坛崛起。她的作品视角广阔,观察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创作中,严歌苓将对社会的激烈批判和人性的深刻洞察结合起来,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重新进行历史评价,提供了有厚度、有高度、有难度的艺术作品。严酷的生命磨砺塑造出纯净深刻的灵魂,这是文学审美的至高境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句 :

陆焉识这个名字在此地是被收藏起来的,和他的英国花呢大衣、一套民国初年的《石头记》被保管在监狱库房里,一般不被启用。

进了大墙,看见狱友们黑黑的一大群一大群地往伙房走,每一张去年夏天洗过的脸上都是一个大大的笑容,但仔细一看就发现也不过是被冻出来的龇牙咧嘴,猿猴就有这种无欢乐的笑容。

号子里的灯是用拖拉机的废柴油点的,烛焰又猛又高,但一半光亮一半油烟,所有鼻孔于是成了烟囱,使浓烈的黑油烟得以排放,排入人体狭小的空间。

小女儿跟她母亲最要紧的相像处,是魂像,她母亲的魂有种宁静的烈度,就在小女儿丹珏的神情举止里。

每一镐落下,大荒地都通过镐头和他的臂骨撞击他的内脏,而不是他的手臂和镐头撞击大荒地,不是人垦荒,是荒垦人。

感悟:本书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她以自己的祖父严恩春为原型,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背景下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考察。从大的方面来说,这部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群体性的生存困境,遭到严酷现实的倾轧,造成他们如同囚笼般的生存悲剧,但他们对自我的探索也体现了一代人对个体的尊重和自由的追求。从小的方面来说,作品讲述了陆焉识个人理想的破灭,他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为了保持精神自由进行了艰难的抗争,最终被驯服和拯救。对严歌苓的接触自《芳华》开始,不敢点评,这样触及灵魂的作品,似乎语言不足以表达那样的痛和真。这本书也同样体现了作者那样深刻的笔触,或者因为作者作为女性的温婉细致,作品读来细腻入微,却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样的来自灵魂的痛楚。一直相信,男人以世界为家,女人以家为世界,文学作品亦如是,虽然同样是借用角色去展开时代伤痕,女作者所描述的家庭场景更为浓墨重彩,家庭成员的影响似乎也更为浓厚。但人性的挣扎、时代的动荡依然让人如临其境,这是我们未曾经历的时代,却也并不久远,从长辈口中只言片语的了解一些,从文学作品及历史中也有所获,只是终究不能明白那样动荡的时代下的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中的挣扎,作品中最终陆焉识被现实所驯服……挣扎与驯服,这样的一条主线穿过整部作品,人性如是,朝三暮四又亘古不变,红尘烟火,一代代的这样挣扎、驯服,陆焉识,还有我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