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雨季中凉爽的过去了,八月是一日热过一日,连日的太阳不知疲倦地晒着,我的坏了天窗帘的小破车,空调开到最大也依然挡不住暑气。
一般半小时的路程也并不觉得怎样,今日却是被上了蒸架似的。我感觉脑子被烤糊了,从早上看到窗外那明晃晃的阳光就已经烤糊了。这一上午,机缘巧合地开了三个小时的车,事情还没办成。或许这是一个关于语文书的小故事。
小囝说语文书版本不对,网上看来看去看不准,就决定去书店买。送小囝到老师家,花半分钟查了常去的两家大书店,决定去路程稍远的一家,广场上车位多,停车费还便宜。我计划要在两小时内买到书,再去超市买到食材,最后到老师家楼下等小囝。
先到加油站,前面的A6犹豫了两下,放弃排队,开进了空着的自助加油车道,这条车道我是多么熟悉啊,可以马上加油的念头还没闪过,就预感到不对了。果然,车上下来一个穿着潮服的老头子,和工作人员说了一声,就溜达着往营业厅走去,他的长相和步态,下意识地感觉到这个人一定“自我”。油很快加好了,车很多,收费排队难免的了。张望了几次,终于看到这位老头子出门了,他走得是如此悠闲,像是刚吃完早饭到公园消食一般,他那迷离的眼神在“自我”的世界东张西望,多么的自信,多么的适意,那身黑T前前后后都印上了他潮流的态度。
“怎么这么慢啊!”
两次,我摇下车窗,用淹没在引擎声的呼喊声表达我的不满。终于,老头子优雅地上了车,慢悠悠地发动,慢悠悠地开出了车道。我一脚油门,嘎地停在了加油机往前点的位置,假如后面的车加92号汽油就不需要等我了。我的表情估计有点娇傲。
那位加油的大姐,也许人家只是看上去比我沧桑一点,自己年纪不轻了,还老不自知。她要来帮我加油,我拒绝了,我喜欢自己加油时那自在的感觉。这里顺便提一句,现在面对公共场所里各种各样的设施,没用过,研究下或者问一下,哪怕用错了被人笑,都无所谓了,年纪大是有好处的,想想年轻的时候,不会用又不敢问,又怕人笑,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可真是心累啊,一眼看去肯定就是缩手缩脚的傻模样。
“那个人真是过份,明知道后面排长队了,还这么慢吞吞的。”
“嗯,是有点。不过主要他不急”
“他不急是没错,可得考虑点别人啊。我一看这个人就知道肯定要等很久了,这人特别自私,根本不会想到别人。”
“他是经常在这里加油。”
“就是有象他这样的一些人的,从不考虑别人,只管自己舒服,自私的很。”
她和气地笑着,她以为我见过那个老头子,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和气地笑着。我动作洒脱地演完了加油戏,临上车时,她让我拿瓶赠送的水,我说了谢谢。
十几分钟后,我又一脚油门开出了加油站,结束了两分钟的小事。一上马路就喊了CUT,堵车,堵啊堵,堵过了红绿灯。刚过红绿灯就排起了队等着上高架,排啊排,排上了高架,又堵啊堵,堵下了高架。下口很空,但仅限下口。我后知后觉地想应该走地面,原本最近的一个下口一直在封闭施工,这样高架除了堵,没有一点意义,十几分钟又耗过去了。心平气和点,心平气和点。
高架下口是个多年没开过的大路口,早高峰的拥堵根本没有过去,还要注意周围的单行线方向。我想好直行到下个路口右转弯直走就到广场了。然而在等了一个又一个的红灯,下一个差不多能轮到时,我看见了一条空荡荡的右转车道,一条随着公交车道往前,在快到路口处拓宽出来的,短短的右转车道。我心思活泛了。
望着后视镜,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十多年的驾龄,在犹豫什么?这个时候,不想麻烦别人踩刹车的念头在冒泡。总算车距比较远了,一把拉过去,发现晚了,这个红灯还得等,那条短短的右转车道已经进不去了,我望着空空的车道,直骂自己不早决断。过了一会,前面的车动了,人家好心往前挪了。幸运啊,开心啊,我小心翼翼地开进右转车道,潇潇洒洒地转进了空阔的马路,这么宽的单行线真是太爽了,总算要到了,太好了。
又是念头闪了一半,前面的车道指示牌是怎么回事?我努力看了三回,的的确确没有左转车道了,悲催了。我停在原来的左转道上,等着直行红灯,不得不拿起手机查路线。将近六公里?明明就在左边几百米,我要转六公里?
转绿灯了,我慢悠悠地游荡在宽阔的马路上,我瞥了一眼曾经工作过的厂区,现在这个城市里最高档的住宅区,落寞地游荡着往前,人行道的红灯亮了,一个激灵记起了另一家书店,一查才两公里不到。
八分钟不到,我到了图书大厦。从加油站出来,兜兜转转了七十分钟,终于到了原本二十几分钟车程的图书大厦。大厦底下的车很少,背后的通道还有一丝静悄悄的凉意,车停在了花架下,就戴上口罩,只拿个手机步行,绕到了前面的书店大门,看健康码,测体温,进书店,找语文书。
熟门熟路的,课本区很快就到了,可能是眼花了,就看不到八年级上册。没事,旁边就有工作人员,赶时间就抓紧问,这回是位男士,中年人,不和气,让人有一点怵。我问了,人家也查了,说货还没到。
我的内心真忍不了了,原本终于赶到的欣喜一扫而空,原本看到《乡土中国》想买一本的念头一扫而空。我道了声谢谢,走了,走前又拿起《乡土中国》看了一眼,书就在咨询台对面。展书台边的地上坐着一对母子,母亲在给孩子念绘本故事。我两次拿起《乡土中国》,她两次抬头看了我。那本绿色封面的清新的《乡土中国》和年轻的母亲似有探究意味的目光,引得我难过起来,像是认命后不甘的消散。
我很快下了楼,快到门口时想该回去问问什么时候到货,我没有去。开出门右转了才发现这条小巷子也是单行道,我恼火地调头,一骑绝尘。尽头处右转发现是曾经光顾过的有手剁肉糜的大菜场。要在这里买小囝要吃的食材吗?游了一分钟,开出了路口。
还有半个小时,我得去超市。一路疾驰,无比恼火。这一路无法减弱,越来越强的恼火。曾经说“开错路让我了解了未知的地方”,人生的美好怎样都能体会。没用,一点用都没有。“有时候事事不如意是正常的”,也没用,一点用都没有。无法安慰自己,便抽离自己,情绪随它来去,依然作用有限,我和情绪搅在一起,抽开的距离很小。
书可以再买,我气什么?这些时间,一直在阳光下,空调半死不活的,冷气根本抵不住光,放下挡板也挡不住刺眼的阳光,玻璃窗前闪烁的光芒在宣布炎热的攻击。我不知道自己这一上午在干什么。脑子真的被烤糊了。
算计着时间,总共30分钟,我赶到了超市,可能用十分钟买好了食材和速冻小笼,冰淇淋,又赶到了老师家楼下。一项任务的完成瞬间让自己的心情好过了很多,庆幸对超市很熟悉,拿常买的食物很快。一分钟后,小囝来了。
从出门到最后回家,整整三个小时,几乎一直在开车,似乎是在阳光下兜圈玩,而三个小时的里程只有三十几公里。
记录这么一件小事,只是想记录那时的心情,那一刻的恼怒感,此时早已烟消云散。那么多年的人生路上,比这次恼怒的事肯定很多,知道自己年轻时的气性,现在真的平和很多,然而很多事早已遗忘。今次写下来,是因为心理变化这个有趣的过程。
人啊,难免有上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