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南京等地推出的“微信扫墓”服务项目引发舆论关注与热议。清明祭奠继传统祭典、网上祭奠后,形式上又得以翻新。不过很显然,这种“代客扫墓”、“微信远程祭祀”的新型祭奠方式虽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与践行,却并未收获其余大多数人的理解与尊重,网络舆论呈两极化。
众所周知,清明祭扫作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重在表达孝思亲情。旧时,人们崇尚亲自到茔地为已逝的亲故之人扫墓,以寄哀思;而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思渠道,“网络祭扫”、“微信扫墓”等新型祭祀方式也因而应运而生。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网络祭扫”等关键词,便会弹出“天堂网”、“清明网”、“忆亲网”等一大批网络祭祀网站供人选择,用户仅需三步就可完成网上灵堂或纪念馆的建设;线上选择代扫服务类型并支付与之对应的代扫费用,不能回家的游子便能通过微信实现远程祭祀,隔空表达哀思。不过,网络上关乎祭祀形式新旧之争的舆论对垒也恰恰因此而起。
反对新型祭祀的一方认为,“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彰显孝道,最需严肃对待。”而“代客扫墓”、“微信远程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有违传统孝道,以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为载体,通过陌生的代扫者以及冰冷的机器代为传递对逝者的哀思,祭扫已失本意。未“身临其境”难“感同身受”的祭拜,不仅难逃疏于亲情之嫌,在诚意上更是大打折扣。
而支持新型祭祀的另一方则认为,“微信祭扫只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改变的只是形式,含义依然如故。”在现实条件不允许回家的情况下,网上祭奠先人同样能够以示悼念和缅怀,翻新的祭祀形式之下,难以改变的仍是大众对传统礼法与孝道的虔心。
在笔者看来,对待“微信扫墓”不妨多些理解,少些责难。观念相左便拿出礼法孝道施压,未免有些上纲上线。传统祭典、网上祭奠、微信扫墓等祭奠方式,虽形式有异,但初衷无二,无不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浓浓追思与深深怀念。互联网+时代,“代客扫墓”、“微信远程祭祀”不过是传统祭祀借助技术创新由物质祭奠向精神祭奠的一个过渡,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传统文化的内核也不会变。
再言之,“微信扫墓”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在倡导文明祭扫的当今社会,“微信扫墓”等新型祭祀方式既可解无暇亲历亲为的祭扫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传统祭祀方式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的风险,未尝不值得推荐。加之,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与时俱进并无不妥。口诛笔伐叫嚣着“破坏文化本真”、“亵渎传统孝道”,未免用力过猛有失公允。
百善孝为先,百祭诚为重。之于清明祭祀,实不该作高下之分,说到底,最应看重的是多样化方式之下的无价诚心。不以道德捆绑、不以孝道加持的清明祭祀,方能尽显文化本真,不失传统孝义。
当然,笔者认为,与其执念于“坟头尽孝”的三两事,倒不如做好当下,好好孝养长辈父母,以避“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缺憾。
版权印为您的作品印上版权3472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