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铭峰
记得有一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在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建议我们学生,有时间要多阅读中外的人文经典。
阅读人文经典有助于他们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那么有的学生,他就提出来,我去阅读这些人文经典,有什么用?我根本就没有时间,我只关心对我成绩有所提升的一些学习内容,其他的我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愿意去看。
学生的这个回答让我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无尽的悲哀。
一方面我是很担忧这位学生未来的人格发展,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对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已经完全走向歧路。我感觉这个教育已经出现重大的问题。
在16年暑假期间,我曾经尝试在我们学生群体当中推广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在课堂里,我们一起去鉴赏学习很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散文《少年闰土》《孔乙己》和《阿Q正传》,我们还学习了新月诗人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我觉得这些课程对于拓展他们视野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学生也很愿意学习这些课程。
但是在推广人文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有一小部分人会认为,我这样做呢是在耽误孩子时间。
因为我所教的那些东西和他们的应试教育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如果我的这些教育课程没有办法提高孩子成绩的话,那这个课程是完全没有必要继续上下去的。
如果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模式,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写出的作文,包括对很多问题的回答,基本是照葫芦画瓢,千篇一律。
所以你会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感觉已经完全丧失了。他的思想是被禁锢的,已经完全丧失了宝贵的想象能力。
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想象力的话,那么文字会变得非常干涩生硬,毫无生命力。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巧妙合理的架构布局之外,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字的一种想象力和创造性。
也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字材料的堆砌和辞藻的组合,而应该是真诚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个人认为,对于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训练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关于想象力这方面的训练,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大量地接触一些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徜徉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体验当中去感受到文字之美。
我们的孩子对于中国的优美文字产生感觉之后,再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训练他们对于文字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当我们的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运用技巧和整篇文章的架构之后,若要让整篇文章鲜活起来,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训练孩子如何把他们生命的情感融入到整篇文章的文字当中去。
所以想象力和生命的情感才是一篇好作文的灵魂所在。
据我所观察,我们国内的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孩子的写作和阅读理解技巧上的训练。
没有多少去关注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和生命情感方面的训练和开发。
所以我希望未来学校多增加人文素养的课程,作为我们应试教育的一种弥补,来帮助我们孩子展现出他们充足的创造力和充沛的心里情感和能量。
如果你觉得不错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点个喜欢!欢迎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