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后,对于聚焦这个词尤为敏感,创业前,看到很多创业励志书,提到创业就要聚焦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创业后,自己身兼产品经理,做产品遵循教科书聚焦的思路,死磕产品,半年后,发现做成了一个闭门造车的产品。
在这个时候,有幸连接了很多贵人,指出来,不能盲目死磕产品,要走出来,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跟用户交朋友。嗯,这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主动做群主,自己建用户群,真跟用户交朋友了却发现,用户提出的功能,不可能全部去落地,最起码要排序吧。
嗯,又出现了矛盾,对于需求和产品定义的关联,产品的第一性原理开始有了更加切身的认知,同时满足 人群,场景,需求的三角关系才是第一优先级。
跟交朋友还不行,于是又发现这并不能提升销量,线下渠道,线上流量,营销也需要,于是就又要投入到营销,销售环节中。毕竟,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商业的逻辑就是要通过把每个环节打通,形成产生价值的闭环,而衡量价值的核心点就是投入产出比,产出>投入 才是有价值的核心衡量刻度。
这一路走过来,再重新回顾对于“聚焦”的认识,才发现,自己其实走了很多弯路。
原来认为的聚焦就是自己注意力的投入就放在一个事情上。
现在看来,多少有点误区,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负责做产品,如果仅仅聚焦把产品环节做好,看似没有矛盾。但真正追问起来,这就是悖论,没有用户的反馈,没有需求的理解,没有运营的管理,一个产品怎么可能做好呢。
增广贤文有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放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创业者看了,就未必适用了,我们创造任何价值,都是为了被需要。如果我们为了聚焦,关闭了我们外部反馈通道,死磕所谓的产品细节,然而用户对这个细节的刚需能力你却并不知道,这难道不是“伪聚焦”吗?
也只有做过产品后,才懂得产品根本就没有“完美”之说,产品的核心并不是完美,而是:
“有用”。
而“有用”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感觉到的,而是在被需要的那个 人群,场景,痛点 环境下被反馈感知到的,因此,只有被产品服务的人 真正感觉到了 刚需+稀缺 的价值,才说明产品达到“有用”的认知。
真正的聚焦,就是朝着“有用”的目标努力,而不是朝着“完美”的细节死磕。
被需要是前提,死磕不再只是一个细节,要做到真正的有用,就必须要打通 做有用的产品+正确的做有用的产品 的认知通道,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这认知的前提就是不要意淫自己啥都会,学会连接贵人,听到不同声音的反馈,系统输入,重构认知,再迭代。
如同军事射击,聚焦的目的就是为了瞄准,瞄准只是一个过程,拿下目标才是目的。
真正的聚焦并不是死磕方法,而是死磕目标,更准确的说是聚焦就是让产品变的被需要,更有用的过程。
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种子用户的反馈和迭代,而不是封闭。
在聚焦的过程里面,首先要逃离憋大招的自嗨心魔,刚开始创业做产品就掉进了这个坑,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世界,没有任何事情是憋出来的,一定用 练习,反馈,迭代的方式朝着产品被需要,有用的价值方向打磨。只要产品最终没有产生价值,没有被需要,你再死磕,再聚焦都是浪费时间,没有功劳,更没有苦劳。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