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将尽那一年,我们面临着人生路口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成年以后,我们这是第一次主动的做大的决定。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对人生定位第一次有了想法。
老班长的家人基本上都是在政府工作,算是个二代。传统的家庭教育使老班长看起来特别的稳重。大家都明白他属于被家人安排好的人,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是水到渠成的。然而,就在大年初三,老班长匆匆收拾好行李离开了家。在朋友圈里长篇大论“什么是稳定?”,长篇痛斥亲人游说团轮番游说他考公务员的事情。朋友圈的点赞数很多,留言里也全是同学们的应和声。
这个春节期间过的不舒坦的,老班长当然不是唯一一个。好友群里的话题变了,由八卦舆论国际大事转到我们的自身上来。大概是已经不能再置身事外了吧,被父母安排相亲,被长辈游说考公考编回家乡工作。在他们的眼中,听从他们的安排,似乎才是我们应该的样儿。
我就十分好奇,该有的样儿究竟是什么样儿。在这期间,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个偶遇的一个大学学长,这个学长早我五年毕业,是本市的一个公务员。见到同校学妹可能有点兴奋,热情的帮我分析的头头是道。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发现在他的表述下,除了他建议的考公务员,其余的选择似乎都是性价比极低。学长讲的眉飞色舞,而我却只能被迫沉默。这好为人师的架势,不由得的让我生出抗拒感。
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中很大部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对于很多建议我也很愿意虚心听取。但是建议太多太杂,我不得不认真地思索,什么建议的应该是真的适合自己,什么建议只是止于的接受对方的好意。
我有那么几个朋友,我其实更愿意奉他们为我的人生导师,他们有这样的几个特点。在某些方面比我了解更多,他们愿意认真倾听我的遇到的事情,会以他们的经验帮我分析利弊,并且从不会告诉我——必须要做某件事情。一个人的建议到底有没有参考性,主要是他在你想做的事情上有没有更加的专业和资深。如果是,那他的建议可能会很有参考性。
然而,更多的建议是来自于那些吃的盐比你吃的米更多的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希望你能接受他们的观念。他们的好意,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好意永远不可能做作为采取建议的参考项。我一直相信人的本质是很难发生改变的,不能说因为一个人的年长,他的话就很有道理,更有分量。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并没有变得更加的智慧。
当我们没有“听话”的时候,大人们往往觉得我们叛逆不成熟。怎么会呢?叛逆已经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在做的事情了。我们只是深谙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人可以为我们负责,哪怕是父母也不可以。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推给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不负责任。
我们只是不想在以后变得狼狈,不想变得狼狈的办法只有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你想做众人中的一个,还是做众人以外的那个。如果是众人外的那个人,那你就没有必要在乎众人的在乎的。
年轻人没有该有的样子,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追求理想,去过想过的生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