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7 江珂珂 中药之旅
大家知道黄芩是一味苦寒之药,专清中上二焦的湿热,那么黄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为什么可以清中上二焦的湿热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味如从紫罗兰般梦幻里走来,却金黄灿烂的黄芩吧。
一、黄芩的特性:
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花冠紫、紫红至蓝色,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中国北方地区,地下部分8-10月生长旺盛,黄芩苷含量10月最高,为最佳采收季节。黄芩的根入药,中空,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味苦、性寒。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二、根据黄芩的特性分析如下:
黄芩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中国北方地区,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中空,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黄芩味苦、性寒。由此可知黄芩禀北方天地清寒之气,阴中含阳,得土木之性而升;禀地火之苦味,阳中寓阴,得金水之性而能降。气薄味厚,能升能降。
黄芩入心、肺、胆、大肠经。黄芩切面黄绿色,中空有孔,色青入胆,人身三焦油膜多有孔道,胆、三焦内寄少阳相火,气分之热,少阳为多,故黄芩为胆经气药,主清相火。黄芩根部在秋季生长旺盛,说明黄芩吸收了金气,则主入肺,且肺主气,又肺与大肠相表里,则肺与大肠表里之热无不能解。黄芩苦寒清泄,肺清则痰自理,则黄芩可消痰利气,定喘嗽,清咽,疗肺痿肺痈。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能除赤痢,大肠闭结。肺与膀胱相别通,肺为水之上源,专司水道,黄芩清肺,热毒下移,则膀胱自清,热蓄膀胱,五淋涩痛。
黄芩入肺清热,热除则阴降于心,血分之源既清,气行则血行,何患血闭、淋露下血。上窍阻下窍亦阻,上窍通下窍乃通,心火除则小肠得利,肠澼、水气得解。但肺虚者,寒证者不宜过用黄芩。
三、黄芩的功效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