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到了。不紧不慢,依然带着期待,可能是因为2016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还有很多事情未完成。
于是,很多人赶紧抓住2016最好的尾巴,来给自己一个总结,然后又像做作业般给自己布置了2017年的任务。然后继续的追赶每一天,给自己一个声音:时间很宝贵,青春不等待,要努力往前追赶每一天。
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但现在不这么做了。
因为一件小事。
2014年秋天,我们研究生班的近20位同学到美国进行游学,因为时间充裕,我们提前去了美国最著名的一个国家公园--优胜美地游玩,用苹果电脑的童鞋应该知道,上一代的苹果操作系统OS,就是以这个国家公园的名字命名的,里面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壁纸就来自这个国家公园。在优胜美地的那一天,因为行程原因,我们一路开车飞快,也没多想,心里只想着在天黑之前要回到酒店办理入住。当车行至山腰时,前面带队的车在山边停了下来。我们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跟着停了下来。原来,是一位同学看到了窗外的日落景象,被这个现象迷住了,让车停下来观看。我们本来焦躁的心情瞬间被这大自然的美丽现象惊呆了。日出日落天天有,但又有几个人真正想去看过?或者哪一个日出日落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欣赏?说句实在话,这个日落景象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着太阳由眼前30度角慢慢降下到地平线下,然后留下一片红云。
这个景象真的震到我了,那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沃尔沃汽车广告的那一句话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别赶路,去感受路。
酒店是我们的目标,但路上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
在路上感受距离,同时感受路上的风景。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跑马?因为过程让你很痛苦,在痛苦过程中,你能感知到身体的压力,感知到为了达到终点,你应该如何去调整身体,调整呼吸,调整阶段目标,一步一步来达到终点。我没跑过马拉松,但我跑过一些短途的十公里赛,结果是一样的。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差距系统来实现的。
在高尔夫比赛中,有一个叫差点系统的东西。说的是,打一个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的杆数是72杆,如果一个人在打了很多标准杆的18洞球场之后,杆数都是稳定在80杆上下,那么差点委员会就会给这位球员颁发差点证,差点为8.那么你去找球友打球的时候,相似差点的球友之间打球竞争最为激烈,但同时也最为有趣。
任何的追赶均是如此。要颠覆式的超越某个成就,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但生命没有了,目标完成与否均与本人关系为0。
万科总裁郁亮说过一句话:万科能走到千亿房企的规模,绝对不是靠战略规划出来的。
物理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参照物。参照物的存在,是为了判断一种相对关系。相对关系确定了,才知道另一事物存在的位置和意义,否则,烦恼丛生,永远达不到目标。打两个比方吧。我是职场新人,看了90后的同龄人已经当上了百度副总裁,心中的滋味会很不好受!凭什么他能做我却还在底层当码农!这就属于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如果我们深挖这个副总裁的经历,然后和自己一对比,你马上会冷静不少。因为人的多样性是由更为复杂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决定的。盲目的比较只能是徒增烦恼。再比如,都是60后的两个人,家庭背景、智商情商等身体条件和知识结构相近,都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但一个生在美国,可能真的就成了比尔盖茨,一个长在中国,可能最多就是一个计算机教授。但,我们又能说教授就比比尔盖茨生活得差,幸福感低吗?不能。取决于他的幸福地图的终点是什么。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差距可能很巨大,但精神差距很小。
奋斗是一种普世价值观,一定是积极向上的,一定是值得弘扬的。但那种疲于奔命的,过分损耗生命的拼命三郎的奋斗我觉得不值得提倡,甚至反对。其实大家想想也明白,那些鸡汤文中写道的某人如何如何努力奋斗,终于如何如何实现人生,一定是带着激情、兴趣、使命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的奋斗,而且过程中的艰辛绝对不是文字的概括能够全面展现的。
知道了差距,就能定出一个一定能完成的工作计划或人生计划。我认为,能称得上计划并是能实现的计划,一定是这样子的:
1、80%的计划能通过定量来体现,20%通过定性来体现;
2、计划不容易,也不难达到,踮一踮脚能实现的为最佳;
3、计划内容80%让你实现起来感到舒适但略有压力,20%会有较大压力但完成会让你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的计划能同时符合以上三条,那么,我等着你在2017年12月末的时候来告诉我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