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

一解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

苏东坡在湖州做官的时候,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就是讲他在地方上的作为。最后有一句话,既是谦虚,也有些牢骚话在里面。话是这样说的: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

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

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还好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后代杀文人,否则苏东坡早就被拉出去砍了!


另详解:

熙宁四年,苏轼从汴京赴任杭州,熙宁七年调任密州,之后又知徐州,元丰二年移知湖州。

苏轼是个实干主义者。到哪里都能踏踏实实造福一方百姓。不过,他却不知道,一场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而他,就处在风暴之眼。

1.

宋朝太祖皇帝开国时有过诏令,“不以言语罪人”。

不过,依然有人试图以此加罪于苏轼。

熙宁六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来杭州视察。苏轼热情地接待了他。

毕竟二人以前在京城曾经同朝为官。

那时候,沈括是变法派,属于王安石集团的人。而苏轼政治上更倾向于欧阳修、司马光的反变法派。

沈括来杭州是有目的的。他要搜罗一些苏轼诋毁朝廷的证据。

苏轼对人没有提防之心。他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如今沈括来了,苏轼自然热情接待。

咱们只是政见不同,但不影响咱俩的关系。苏轼这样想。

但沈括可是。

恰好苏轼刚出了一本诗集,他赠给了沈括。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沈括如获至宝,匆匆返回京城。他是焚膏继晷,夙兴夜寐,逐字逐句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来不少反诗。

沈括弹劾苏轼的奏折呈到神宗皇帝眼前。

结果,神宗对此事置之不理。

此为一段陈年往事。沈括想利用文字扳倒苏轼的计谋没有得逞。

如今,王珪、李定决定故技重施。他们要编织一个更大的网。

二人为何一定要置苏轼于死地呢?此事恰是因神宗而起。

2.

苏轼虽然外放,但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神宗的视线。

有一天,神宗皇帝对王珪说,苏轼该调回京城了。

就这一句话,王珪吓出一身冷汗。但他是“三旨”宰相。面上不动声色,口中朗声说道:得圣旨。

何为“三旨”呢?就是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

别小瞧这“三旨”宰相,他有一手“拖字诀”玩得相当666。每次神宗皇帝问他,事情进展如何?王珪都说,正办着呢。

神宗皇帝让王珪把苏轼调回京城。那么王珪是怎么办的呢?

他赶紧找到李定。二人一合计,苏轼一回来,咱俩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赶紧想办法吧。

事不宜迟,李定到处搜集苏轼的诗词,他要给苏轼罗织出更大的罪名,让苏轼永世不得翻身。

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罗织,苏轼的诗词中居然有一百多首都是讥讪神宗皇帝和新法的。

弹劾的奏折又送到神宗皇帝跟前。神宗皇帝都呆了。口中喃喃自语,苏爱卿啊,这些年你写了这么多反诗吗?

既然证据确凿,那此事就交给李定去查一查吧。

王珪与李定喜出望外。有了神宗皇帝这道圣旨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全凭李定一人定夺了。

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苏轼正在湖州干正事呢,钦差来了,直接把他押回了大理寺。

李定开始了对苏轼非人般的审讯。

开始时候,苏轼当然不承认自己的诗词有讽讪朝廷之意。

可李定的招数很多。苏轼熬不过这些非人折磨,按照李定的要求,你说那首是反诗就是反诗吧。就这样,苏轼居然写了一万五千字的认罪书。

在王珪李定看来,苏轼的死罪已经板上钉钉了。可他们还想继续扩大战果。

李定让苏轼供出同伙,他都跟哪些人一起谋划过来往过,才写出这么些反诗。

苏轼开始时候还只是说,没有与其他人有往来。

李定反复提审,苏轼的防线彻底崩塌。

一次次提审,一次次核查,从苏轼诗文中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牵涉进去的人也越来越多。

朝廷中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缄默不言,唯恐一不小心就引祸上身。

有一次,李定与大家一起在殿外等候上早朝时,拿着一本苏轼的诗文突然说,苏轼真是个奇才。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

李定自己继续说,看苏轼这篇文章写得,引经据典,问答如流,无一差错,可不是奇才吗?

依然无人敢搭茬。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那么接下来,神宗皇帝到底该如何处置苏轼呢?

3.

这天曹太后病了。神宗皇帝去探望。

见神宗愁眉不展,曹太后问:官家何事犯愁?

神宗就说了苏轼诗文讥讪自己、诋毁新法的事情。

曹太后却说,当初仁宗皇帝在世,殿试后回到后宫说,朕得苏轼苏辙兄弟,为子孙后代留下两宰相。

太后又问,苏轼现在何处?

神宗说,在大狱之中。

太后又说,太祖皇帝说过,不以言语罪人。

不久,太后病重。神宗皇帝告诉太后,准备大赦天下为太后祈福。

太后说,你就把苏轼特赦了就行了。

就在这一年,神宗发布诏令大赦天下,苏轼当然也在其中。

这又吓坏了王珪和李定。

二人赶紧去找神宗,说,苏轼不能放。

神宗皇帝也没有给他们好脸色,二人灰溜溜走了。

但王珪李定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又让党羽轮番上书,不但苏轼该杀,就连跟苏轼有密切往来的司马光、范镇等人都该杀。

神宗皇帝也是犹犹豫豫。

这时候,一位“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我的传说”的大佬级人物出手了。

他就是王安石。

隐居在家的王安石也给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折,内容是:“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王安石的话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神宗终于决定赦免苏轼。

之后,就有了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了。

4.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这是苏轼的领悟。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别人家在过年,苏轼被押解去黄州。

劫后重生,对于苏轼来说,也是过年。

如果总执着于对现实缺陷的不满,无情的时光便在满腹牢骚中悄然逝去。

倒是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看得更清楚。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就是一场飞来横祸,让他措不及防。

如今,到了黄州,他的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因文字获罪,就暂时放下文字。苏轼开启了闭门思考的静音模式。

有思考果然就有收获。

苏轼认识到,过去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才华横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似慷慨激昂,实则华而不实毫无用处。

他思考清楚了,“才华外露”乃人生一大忌。

他思考清楚了,自己因文字获罪,却与文字无关。

黄州,成了苏轼人生凤凰涅槃的地方。

想明白之后,苏轼欣然提笔,继续写作。三年后,写下著名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与朋友野外游玩遇雨。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的生活无疑最清苦。可人生就是这么神奇,苏轼的旷古传世之作几乎都成于黄州。

因为生活拮据,为解决吃饭问题。他的好朋友马正卿帮他争取了一块废弃的半坡荒地。苏轼就在这里垦荒种菜,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也就有了后世熟知的苏东坡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