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素白
昨夜深夜看文,无意看到一句话:我家以前也有一棵青皮橘子树。非常酸,吃不完但很喜欢剥开。
看了忽然莫名感动,就抄了下来,在字面间久久停留。
想起小时候院子右手边的路口,也有过一棵苍天大树,想不起是什么树,只是记得它从不开花结果,只是一味茂盛着,春去秋来,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否也掉落下过几片叶子,又目睹过多少人情冷暖。
大树再过去的第二栋,是一家卖早点的铺子。铺子里卖包子,卖油条,卖三角糕,还卖海蛎饼。
若说每个人的心里头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童年味道。那我童年味儿的大部分,应是海蛎饼给的。
小时候,因各种变故,家里的日子并不宽裕。对我而言能吃得饱饭,尚有书读,就是万幸的事儿,哪还能再敢贪心有日常饭以外的食物可吃。若见了别人家早饭,吃的是早点铺里买来的食物,心里便会生出几分羡慕。
如今想来,这种羡慕,就好比现在埋头挣扎在象牙塔底下的年轻人,对小资的向往。
记得第一次吃海蛎饼,是父亲的友人老王带我去买的。我激动并小心翼翼地跟在他的后头,就像这是一次庄严的出行。记忆中的早点铺大娘,和大多数乡里妇人一样,干活儿时总围着绿头巾,应是为了冬来挡风,夏来遮阳。
那日清早过去时,她依然围着她的绿头巾,在油锅边上忙碌着,旁边放着两个绿铁盆,一盆是调好的米浆,另一盆则是由卷心菜、紫菜、小葱等食材搅拌而成的海蛎饼馅儿。而滚滚热油里的海蛎饼正热烈的金黄着。
我在大娘跟前伸着脖子,眨巴着双眼看着,那时觉得,能做出这种香飘百家食物的她,是和魔法师一样有能耐的。我不愿错过她的任何举动,努力把每个步骤记到脑海里,心想,等长大了也就能做出这样美味的食物来。
大娘见我们来也不刻意寒暄,依然认真地重复着她的动作:在专用的炸海蛎饼铁瓢上涂上1-2毫米厚的米浆,依次加入搅拌好的菜馅,再往上面放一到两粒海蛎,再稍微压实,再用米浆涂上一层1-2毫米厚的皮,最后放入油锅。
每每大娘将做好的海蛎饼胚缓缓放入油锅时,我总觉得那是海蛎饼在经历一次辉煌的蜕变。
待到回去时,我的手中已多了一个香脆酥口的海蛎饼。我想,是回去的路太长吧,所以那个海蛎饼我吃了一路,却还是没能吃完。
原来小时候舍不得吃一样东西,和成年后舍不得一些人是一样,以为磨蹭着,就能留下些什么。
我把海蛎饼伸到老王跟前问他:“你吃吗?”他边摇头边说:“明天我还给你买。”
我不说话,低头吃着,回家的路,仿佛真的是没有尽头的。再抬头时,刚好见着一个扛着锄头要下地干活的老农,我仔细打量他深深驼着的背,是被汗水压弯的吧,就像老王。
我忽然有一些伤感。
第二天,老王笑着喊我:“丫头,走,带你去买海蛎饼去。”“我不去”我答道。
没人知道,这份拒绝背后是我对他劳苦生活的不忍心。
往后,遇上空闲时,我总要去早点铺里看上一会儿,看周而复始的大娘,是怎样重复着我对生活的无限想象。
转眼,二十多个春秋过去,日子终归是好了。
家乡的早点铺也早已不知所踪,就像家门口那棵仿佛永不会倒下的大树,也终于消逝于时光的深处,一如从来不曾来过。
而回乡的路,咫尺之间,已然天涯海角。
如今城关的海蛎摊随处可见,在街头巷尾的烟火处热闹着。那些等待在摊边的人们,是远道而来的游子,还是重归故里的归人呢?
或许都不是吧,那只是一群厮守在这座日渐华丽的城市里,却惦记着最初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