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时间的无概念化,用我自己的话说,除了记得这个季节和今天是周几,其他的几月几号,农历初几等一概不知道。
其实细细想来,不仅对时间,我对数字也很不敏感。比如我能记住的电话号码只有我自己和老公俩人的。其他一个也没记住。
有天晚上失眠睡不着,刷快手刷到尹烨老师教大家如何记忆历史时间表,简单归纳就是从纵轴和横轴两个方面入手。
他以唐代诗人初生年代为例,从前往后是纵轴,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每个阶段的诗人先后顺序对比记忆。罗列出来又会发现很多记忆技巧。
比如我尝试过观看一个唐诗三百首的视频,每一集一位唐代诗人,当我记录了六七位诗人的年代,就发现原来王维和李白不仅同一年生于公元701年。他们去世也只相差一年。王维60岁去世,李白61岁去世。也就是说李白逝世于公元762年,王维逝世于公元761年。
再往后杜甫712—770。对比他正好比李白小了11岁。他59岁逝世,就是李白去世后过了8年,王维去世后过了九年杜甫去世了。
就像尹烨老师在视频里说的,横向对比安史之乱公元755—763,
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李白很少有悯农,家国情关等类似的诗。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都是息息相关的。
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李白已离开长安。杜甫不仅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方势力争夺不断,受苦最多的还是老百姓。
这样安史之乱的时间与李白去世时间横向结合,便不容易忘记。
又比如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第一次有交集,就是在长安,那段时间陪伴李白的不仅有杜甫,还有王昌龄。他们三人结伴游山玩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还有王昌龄。他们三人结伴游山玩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再看王昌龄的年代698—757。不难发现他比李白大三岁,比杜甫大14岁,他在世时间和杜甫一样都是59岁。
然后不禁想起李白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顺便可以了解一下,这首诗大概写与753年,也就是距安史之乱发生还有两年,此时李白已经离京游走在扬州。
对照也再次印证了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已经远离是非之地了。
再次横向展开,王昌龄贬官,一百赠诗这一年公元753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作者张继中进士,但是在吏部举办的选官制铨选中落第。这里再次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张继不是没有考,是考中后岗位分配时没选中。而且紧接着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官至盐铁判官,一生清廉公正,这是后话。
所以反思自己不是记不住时间,是没有用心记。缺乏贯穿对比整理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