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知识的用处,只有在关键的时刻才能体现出来。就好像知道了急救知识、或者躲避灾难的知识,遇到危机时刻才能有用处。而有一些知识则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直到某一个时候回顾才发现我们已经改变了很多。就如同直到付费才是捡便宜后这个知识后,我开了好几个VIP,买了好多课程。想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广告了,也学会了很多东西,获得了非常多的便利。
我们学过的知识,进入我们大脑以后就改变了我们大脑的神经连接。有的人可能觉得得到上听一点app,听点专栏没啥用,听过啥我们感觉也想不起来。但是听过和没听过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前几天我老婆去朋友家遇到他们批评玩游戏的孩子,立即说出了一大堆为何游戏吸引人的道理来。游戏里面即时反馈,付出都有回报,有选择的自由,远比孩子生活中的环境好。要让孩子不沉迷游戏,得让生活也像游戏一样充满乐趣。她和我说她说完这些话自己都觉得不像自己说的,也更加觉得学习的那些知识总是有用的。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有些知识获取得很碎片,所以缺少系统化和结构化,让我们很难想起来。只要找到了调用知识的接口,或者找到了提取线索,总是会想起来。从信息论来说,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其价值更高,就好像一栋房子。而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识不过是一堆砖头,从里面找到某个想要的砖头当然会难很多。所以我们学习中,尽量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尽量多践行和我们的生活产生联系,才能让我们能够很容易的调用。
古典老师提倡的功利读书法适合于解决短期问题,笑来老师提倡的泛读适合于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并不冲突,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功利性的学习查找资料能让我们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下一次问题换一个样子出现,可能我们还要再学一番。而遇到比较深入的问题会发现自己无法掌握其本质。这就是基础不牢的表现,功利性读书法,解决我们能力圈外距离比较近的问题是高效的。但是如果突然让我们去解决一个从来未遇到的重大问题,如制造火箭、解决一次社会群体性事件,或者是挽救一家公司,这些复杂度较高,知识体系比较多问题,靠功利性的学习反而可能速度很慢。我们需要先打好基础,使用泛读的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深厚的知识储备,才具备解决这类复杂问题的可能。
知识并不会自动让我们变得更好,只有我们开始使用起来才会变得更好。而我们学过的知识总是就会改变我们,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学过的很多知识都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能经常的实践使用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会变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