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谈到通过感观系统的扭曲,我们误把主观意识下的对象当作是客体,每个人都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认知真实的世界,这样看来似乎只有理性系统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了。
那理性系统是否可以帮我们打破感官认知的边界,去认知真实客观世界呢?
答案是不仅不能,而且会扭曲得更厉害。
对感性系统来说,同一物种下扭曲得程度是相同的,这就形成了支持我们生存的识辨系统;而理性系统却因个人思考能力的不同扭曲程度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有些人很容易就理解你在说什么,而另一些人却始终不得要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因此推出不管是感性系统还是理性系统都不能帮助我们抵达客观世界。
物自体在河的彼岸,现象界在河的此岸,客观世界不可知。
那如果理性系统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世界,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7万年前说起(数据来自人类简史),在那一时期世间万物已经处于一种纷繁复杂、无尽扩展且无法定义的纠结状态,我们的感观系统已经不足以支持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所以我们需要调用“最小作用原则”,把复杂的状态概念化、观念化、模式化,以便增强适应力,更好的生存下去。
这样看来不管是感性系统还是理性系统,都不是为了求真而设置的,而只为求存而设。
那理性系统是怎样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呢?
1.当生存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用思想去解救自我,调用思想去打破生存的边界,如上文提到的7万年前理性系统打破感官系统的边界。
2.通过对纷繁复杂情况的概念化、模型化来建立逻辑模型,然后通过不断的打破既有边界来进行逻辑模型的变革,如:日心说打破地心说;开普勒行星定律打破了日心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说打破行星定律;之后又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说和现在科学界比较认同的弦理论。
如果说,在原有的思想结构里增加信息量,那只是在增加感观经验,那么只有解构自我认知,改变思想结构,才能打破认知的边界,实现真正的成长。
我们不是生活在眼睛观照的世界,而是生活在思想观照的世界;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活在思想家锻造的思想通道里。
注:文中观点来自李善友教授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