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玉贵老师之约擦肩而过——这是本次赴沪求学中的最大憾事了!
(一)
7月2日,到达预定下榻地已是晚上七点多,在边上的超市小馆简单用餐后,我们回宾馆。
一进大堂,利便拉住我,指着前方:好像是李玉贵老师宁!真的,那个瘦瘦的小小的背影,十有八九是李老师了,她正站在一隅与几个人交谈着。利对李老师的崇敬程度绝对高于我,在我迟疑着是否过去问好时,她已快步到达李老师面前,我也无意识地紧跟而上。顾不得想打断他人交流是失礼之为,我们就冒冒失失地叫着“李老师”,然后,赶紧报上:我们是逸夫小学的。
李老师似乎也是一脸惊喜:逸夫小学?哦,这是一所很了不起的学校,你们学校有一匹马,一匹非常了不起的马哦……我们相视而笑,啊哦,我们的马校长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确是匹了不起的骏马。我们说这次活动,学校派出语数英学科共12位老师参加,边上一位男士说:一所学校12位?大手笔么!哈,我们校长是学习共同体的狂热分子,哪里有活动就把老师们送到哪里学习。李老师笑得很灿烂:我要请你们学校的老师们吃饭,记着哦!我俩也笑着点头。
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提议:李老师,能和您一起拍张照片吗?没想到,李老师摆了个很可爱的姿态,用那特有的悦耳声调说:好耶!不过,今天我像个大妈哎。我这才留意李老师的着装:花短袖和七分裤,确实和去年在逸夫之春大讲堂上一袭正装的她有所不同,可能她也是刚赶车到此,这样的行装途中更方便吧。这番随意的装扮我倒觉得挺亲和。她指着大堂墙上那幅红色壁挂说:这个背景好。站定,我想着跟名家合影总得摆个正儿八经地姿势,哈哈,第一张照片——我俩傻乎乎地站着,李老师在中间摆了个有趣的造型。再拍,我们跟着老师的节拍搞怪着。那几位原先与李老师交流着的女士与先生也嚷嚷着要与李老师合影。李老师不停变换着造型:打枪,花瓣,剪刀手……一个率真的可人儿!拿着手机咔嚓时,我想着:遇到这样一位童趣横溢的老师,对孩子来说,真是福气!
道别时,李老师又对我俩说:别忘了,我请你们吃饭哦。我们又笑着点头。进电梯时,我和利不约而同地问:李老师请我们吃饭,真的还是假的?
(二)
7月3日早晨,我们散落在宾馆大堂及门口准备打车前往学习会场。
忽然,同伴呼叫:快来,拍照了。我一看,哇,又见李玉贵老师!再一看,还有一位名家——福州四小的林莘老师。这两位学习共同体研究大咖都曾莅临逸夫讲学,在异地相见,我就一厢情愿地感觉特亲切!呼啦啦,一帮逸夫人与教坛名人合影。李老师说:总是同一个姿势不好玩,得换换。我们都笑了,拘谨感也在笑声中飞散——或许,真正的大家就是这样,短短几分钟,就能“虏获”人心。
出租车上,利说:刚才,李老师又跟我说了,要请我们吃饭。语文组的两位帅哥惊呼:真的还是假的?一路上,我们笑谈:
这有可能是李老师的客套话,她这样的专家主办方肯定安排好住宿就餐的事,我们怎么可能有机会呢?
李老师也可能是真的请我们吃饭,不然,她不会昨天说两次,今天又说了一次……
闲扯着,到了目的地,入了会场,我们就把这事放一边了。
下午,语文组的四人都在第2学习组,领航导师正是李玉贵老师。她给我们作了《立德树人课堂文化构建——让同学成为同学》讲座。李老师以漫谈的方式跟大家聊了“如何成为一位好老师?如何让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有条不紊地开展?如何学习深层次的课堂观察?”听李老师讲座,我就只想听着,想着,值得记录的金句太多,记了这句就可能耽误了下一句,很后悔,没把录音笔带来。前面的破冰游戏费时过多,居然还占用了李老师的讲座时间。她偏是个严格遵守时间的人,预定时间到了,便戛然而止,让位与主持人开启下一个活动程序。这让我有种欲求不满之感,特别是那些困惑,从老师所讲中似乎看到了光亮,但又觉得迷雾蒙蒙,很想听老师再讲讲讲,从中觅到快速抵达光亮的捷径。于是,我想起那句:我请你们吃饭哦。看着讲坛上的李老师,我又哑然失笑:名家请无名小卒吃饭?这个梦想未免也太绚烂了!
晚饭,我们又在宾馆边的超市凑合——这地方似乎较偏僻,一番搜索,附近貌似没有啥心苗的馆子。就餐时,我们又聊起“请吃饭”的话题,最后,大伙还是都笑笑,有一点倒是达成共识:如果这事是真的,我们绝不能让李老师请我们。那是我们的荣幸,一定得我们请李老师。逗趣中,我们还构想了具体情节:就餐尾声时,我们继续跟李老师畅聊,傅帅找个借口溜去付账……
晚上,完成当天1000字的学习心得后,我在“深度学习共同体”的微信公众号中看到李玉贵老师的一篇原创《好老师要像猫头鹰一样集一身力气、专注聆听》,从编者前言看,这是根据李老师在去年七月第二届学习共同体教师暑期研究坊上的讲座整理成的稿子。文稿第一条主题为“崇拜偶像是一件既幸福又辛苦的事”,其中一段文字说“我想说的是:追星没有意义,粉丝不是这样当的。真正的粉丝必须靠持续阅读与实践,来提升自己,接近偶像。”
莫名的,这话让我有些隐隐的惶恐。
最早听说“李玉贵老师”,是16年底在福州四小访学时,从林莘校长提及李老师时言语神情中自然流露出的敬仰之情中,我感觉这一定是位了不得的教育大家。凭借名字与所听信息,我勾勒出的李老师是一位伟岸睿智年过半百的男老师(我总觉得任何领域最终能成气候的男士多于女士)。17年春,在逸夫之春大讲堂活动中见到李老师,如想象般睿智,却不曾想是如此娇小可爱,特别是那柔润的声调,与年过半百完全划不上等号。两天的活动,我对李老师的感觉是:这是一位真正在教育一线摸打滚爬中炼成的名家,她在活动中自然流露的真知灼见触碰的正是一线老师的痛痒之处,难怪会引起全场共鸣,掀起“李玉贵老师教育教学金句集”的热潮。
打小,我就不会“追星”。学生时代,我的小伙伴们会对喜欢的明星挖地三尺般搜集其各类资料。我懒得这么做,总停留于道听途说地了解下某星的轶事即可。那次活动,虽对李玉贵老师充满了崇敬,可秉性使然,活动结束,我也将自己埋入日常工作事务中,对于李老师的种种,未做进一步了解,断断续续从一些培训中听说李老师退休后师从王荣生教授等,感觉这位“小老太”的好学真令自己汗颜。
假如真有机会与李老师共餐面对面交流,我们间的差异,能构成“对话”吗?反复读着李老师的这篇讲稿,我惴惴着,蓦地很后悔自己没把佐藤学先生的几本书认真看完。
(三)
真是有缘,早上等车时,我们语文组的四个又遇见李老师。等车期间,李老师一一询问着我们的名字,然后,又对利说:我要请你们吃饭哦,这个转告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还有一个哦,地点得你们找,这个地方我也不熟啦。我们又呵呵着,目送李老师一行上车。
在车上,我们又嘀咕着:明晚邀请李老师,地点暂定宾馆楼上,那地儿情调不错,挺适合李老师这样温润如玉的人儿。最重要一点是,经过三天的学习、梳理,面对李老师,我们可能会更多些底气吧。
上午是课堂观察,下午在李老师指导下共读《教师的挑战》,共备《活了一百万年的猫》。共读中,李老师让我们联系上午的课堂观察说说“串联”与“反刍”,可惜,又因时间限定,关于“反刍”刚听出点味儿,又得翻篇。共备的课文是明天郭老师上课的文本,一起捣腾了一个多钟,我对这文本的课堂实施充满了期待。总之,这天的活动感觉挺有“货”,傍晚时又下起雨,原定逛上海滩的计划取消,我们又在那家超市餐厅解决了肚皮问题后,都窝在房里码字。
(四)
早饭后,我们在宾馆大堂等车时,又见李老师。她几步走到利边上,探着头轻轻说:昨天我请你们吃饭,你们却不理我。我好伤心唉。李老师一脸的委屈样儿,如同惹人心疼的小女孩。我们愕然,相视后正想解说,她已将身一扭走向另一边。恰好,车来了,于是,我们匆匆上车,又不约而同地说:看来,李老师是真心约我们的啰。利说:我记得她好像是对我说过时间。但我们一直没确定这约是真是假,也就没特别在意地去确认。我们打趣:李老师每次见面都跟你说这事,她是认定你这逸夫的高个子美女啰,晚上邀李老师共餐的神圣使命就交给你了。
一天的活动又觉得收获满满,特别是下午李老师带我们共备《花的学校》,同伴们进行了多样化的文本解读,我们都有个共感:真想到课堂上实践一番,看看孩子们又会如何读此文。李老师说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上了这文本,我们都很想听她讲不同年龄孩子对此文的感受。可惜,时间总是那么匆匆,李老师又总是按时下课。我庆幸着:晚上可能有机会请李老师接着讲。
然后……然后么……利说:晚上主办方集体安排了活动,李老师说没时间了,昨天活动结束,她在等我们,准备跟我们聊日本的教学,可是……
可是,昨天一下课,我们就“跑”了! 瞬间,我觉得特郁闷!今天下课前,李老师说她和同伴们在听讲座时,往往是目送教授、专家们离席后再散场,这几天见到的却是一下课,教室里瞬间空荡荡,只留三位导师收拾场地。李老师的这番话还是轻轻柔柔的,但我觉得心被扎了般,其他学伴也一定如我般感觉吧——下课后,大家未作鸟雀散,有移桌子摆凳子的,也有扫地擦黑板的,还有邀几位老师合影的。“出了问题,不要抱怨学生,学生是要教的,你不教,他们怎么知道正确的做法呢?”想起了李老师讲座时类似意思的话,是的,不仅是孩子,身为老师,与真正的老师在一起,还有许多得学……
与李老师近距离相处的两天半中,我的收获远远超越了“教学”。李老师说:要让同学成为同学,学会“心里有别人”。她就是这样一位心里有别人的人,流泻出的一言一行令素昧平生的人倍感温暖。董卿在制作《朗读者》时,常说一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李老师也是这么一位自我精进的人儿,在退休后在已拥有“有一种语文叫李玉贵”的盛名后依然投师深造,两篇文本解读充分展示其功力之厚,推荐的几本书更让我们深感老师孜孜不倦地求学之精神。“每天一定会记录当天课堂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想起李老师在逸夫时曾说的这话,看着此刻那个正摆着各种POS的瘦小身影,我的心中充盈着的除了敬仰还是敬仰——花时间,花精力,不断地自我修炼,越努力,越能幸运地活出自己的风骨!
一位学伴招呼我一起请李老师添加微信,我笑着摇摇手——我,当前,貌似还未到达成“粉”的资格。
(五)
回程,还在车上,我便收到校长发送的一张图片——校长与李老师的对话截图:……我交待一位老师,……我们聚聚,让我请客,我还准备好了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但是没有人理我,都不让我请……
汗颜!与其说我们用中国式的客套误读了李老师的真诚,还不如说我们缺少一份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底气,至少,我是这么觉得:接触“学共体”已一年半,多多少少也行动着,但,自驱力是那么的微弱。郭建珍老师在文中说:自去年夏接触学习共同体以来,一年中,深入研备了五节学习共同体课例,上了十几节公开课,写了二十多篇学共反思,读了近三十本教育教学书籍……是的,唯有这份修炼之功,才是我们拥有与大师论道机会的敲门砖。
深深地遗憾,但期盼也丝丝缕缕升腾——“对话截图”中有那么一句:8月来时,让她们一个个请您。莫非,8月,我们又能幸运地在逸夫再遇李老师?
不作证实!
这个假期,我还是认认真真读几本书,研究几个课例,梳理下前期的实践……写下此文,权作朝圣的荆条,慵懒时看看,鞭挞一下迷失的魂儿。
偶尔在学友的文中看到这样一张图,泪目的感觉——几天学习,一直纳闷李老师为何不是裙袂飘飘?现了然!
大师之范,敬之,效之,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