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泄愤嫌疑。
在一个民办大学里工作了将近17年,工作节奏经历了由松到紧的过程,渐渐的,同行的人越来越少,自己反而越来越坚挺地活在这个在外人看来光鲜,内里糟心只有自己清楚的环境里。
这个没什么,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可以忍受反复加班且没有加班费,可以忍受朝令夕改,可以忍受各种吹擂打肿脸装胖子,因为很多时候你的角色可以随着事情而改变。有时候需要伶牙俐齿浑身长满钢针,有时候可以撕下脸皮装在裤兜里装作没人认识。
以为已经够强大了,想不到今天被一个钉钉彻底钉死了。
是谁发明的钉钉?不能说这是一个不怀好意的人。任何有助于管理的工具都应该让人心怀敬意,只是这运用起来就要靠诸多的因素考量。
钉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引人遐想,定位技术让人无处遁形,打卡更帮助你忠于上班时间,任何作为人的正常需求在钉钉面前都忽然显得很羞涩,比如上班时间自己生病、带孩子看病,带孩子去上学报道,家里老人有点急事需要你帮助等等。本来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解决,现在一切在钉钉打卡面前都赤裸裸地大白于天下。瞧,你今天上午没打卡。
作为一个社会单位,要求员工打卡也许很正常,虽然我相信对于那些业务人员,他们的打卡方式一定可以灵活,不然我不敢想象这个单位能有多长久,但是我充分理解一天打四次卡的痛苦。我更是不理解一个学校的非行政教师一天打四次卡的必要性,且是在完全没开课的状态下。如果中午开个例会,稍微投入一点忘记了打卡时间,你的打卡记录上就会标黄。
每天进校门第一件事情是拿手机打卡,上班时齐刷刷坐在办公室里(想想一下,你的办公室是临时借来的,心里没有归属感,中午无处休息的情形),硬板凳坐两个半小时后开始数秒,到了下班打卡时间时还要假装矜持一下推迟两分钟打卡。一天过去了发现自己并不是不忙,但是就是在第三和第四象限徘徊,真正第二象限里的事情因为无法投入而无法去做。
今天有同事跟我讲,下班回家了才发现没有打卡,于是又骑自行车返回学校打卡,到了校门口发现只能是外勤打卡,于是只好锁了车子踏进校门打了卡再骑车离去。
一直不明白,还是不明白。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一天打四次卡是不是真的有助于管理。如果管理仅仅是指让人坐在办公室里,那么钉钉做到了。
那么产出呢?情绪呢?
如果不顾产出,只在乎形式,那么,不是发明钉钉的人赢了,而是拥有发言权的人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