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很困惑,如何做自己才能得到周围人的喜欢,这个问题,打小就存在。
小时候,母亲恒量的标准是,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在我耳边提别人家的孩子,比如:穿衣服干净啦;学习好呀;得奖啦;懂事啦;会干农活啦;不气人啦。其实小时候的我,也是其他家长眼中别人家孩子,经常会夸我:这么小,就会端着盆子到水边洗衣服;会在麦地捡麦子;会帮忙扫地,刷锅。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不合格的。以至于经常对我又打又骂的。还一度认为,我生了你,怎么样你,是我的自由。尽管如此,小小的我,还是渴望能够在母亲面前好好表现,以换来目前面带微笑且温柔地对我。
记得期末或期末能拿个奖回来,妈妈就很高兴,不知道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拿出一包北京方便面奖励我。但有时也因为调皮或贪玩,交代的事情没做,或做的不好,就会迎来打骂。而且有时还很好奇,明明说在农田里干了一天活了很累,不造为啥,打我时,骂我时,特别来劲。而且,那个点,妈妈的脾气也最容易爆发。时间长了,我摸索出妈妈的规律:干活了,就说明有功劳了,没干活,就没有功劳。在没有功劳的前提下,你还要这要那,门都没有。而且最好消停会儿,否则有功劳的就来制服没功劳的。你若不服,你自己挣呀,干呀。
经常的打骂,我也会反抗,我的反抗称为顶嘴。我的顶嘴,只会给妈妈的怒火上扇风,扬起更大的火。但是,我也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一些技巧:要么拔腿就包(可总跑不过妈妈,妈妈会追上打骂),要么宁死不屈,要么察言观色,要么投其所好,要么胡编乱造。这些技巧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有时能够奏效,有时妈妈不吃这套。
小时候的我,除了家,就不造该去哪里。除了羡慕其他小伙伴有个温柔的妈妈,疼她/他,爱她/他,就不造有谁会爱我,喜欢我。不知道何时起,自己爱生气,固执,不听劝,成了旁边人对我的评价。我不想孤单一个人,我该如何迎合周围人的喜欢呢?这个问题从出现,从没有消失过。
我开始观察其他/她受欢迎的同龄人,模仿她们。观察周围同龄人的喜好,迎合她们。不管是否是自己喜欢,只要是朋友,能够追随左右就行。因为我伴在她左右的时候,她也伴在我左右,我对她好,也相信她发现后,她也会对我好的。我大致是如此开始的交友。不过,也有很心心相惜的朋友,不必想的很多,简简单单的,玩的很嗨,过的很愉快。
我一直以为,环境适应能力很强。但每每被现实打败。特别是在周围人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后,很难再介入其中。长时间的孤单感,让自己困惑:自己怎么不招人喜欢,是不是在她人眼中是个独来独往怪人。一旦困惑出现,便会纠缠不休,虽然表面平静,但自己的世界内,早已惶恐无比。我该如何让她人喜欢呢?如何才能聚集朋友呢?
在高中复读时,我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来学习为由,开始主动疏离周围人群。我发现疏离的过程很容易。但后果很严重。周围是热闹的,自己是孤独的,无论现实还是内心世界。每当周围响起悦耳的讨论,欢笑,侃大山,自己就没了存在感,在她人眼中的存在感。虽然成绩上取得了相当惊人的进步,但内心是空的,许多人羡慕我的同时,我也很羡慕他们。总因没能调节好学习和生活的平衡,再无如此辉煌成绩。
因自己的复读,年纪,从在本班较小过渡到在本班最大。在村里,曾是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过度到反面教材。因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又总是不能坚持一个学期的努力,重蹈覆辙的坚持着,煎熬着。小宇宙内有时充满正能量,有时充满负能量,交替着。
复读,就像是高考的加工厂。在夜以继日的改造中,学习排在了一切的首位,交友排在了末尾。因为相聚是短暂的,分别是必然的,整整一年,不认得全班同学的大有人在。这种思维带到了大学,大一是朝7晚10的学痴,整整一年。大二整天在实验室看书敲代码,独来独往。可我发现,无论我多么努力,和其他不努力的人,没什么两样。考试划重点,甚至其他人更优秀。苦练的我,平时不起眼,一到考试,很受同学看得起,主动预约要答案,如果不给,交友可能几乎为0,甚至会多出一道心墙。加上学习中很迷茫,科目很多,却教授的都不深(只讲解前面基础部分,后面部分没时间就不讲了,也没带着做项目),授完就翻篇了,老师和学生都无人问津。开始有些放弃学习了,转向随大流,只享乐。由于两年的独来独往,第三年很难进入她人朋友圈。只跟着自己宿舍的,屁颠屁颠的,她们适应一段时间后,不讨她们烦,也不怎么讨她们喜欢。
从小学到大学,从记忆到现在,如何让他人喜欢,总是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探索着,辩驳着,矛盾着,同时接受着不同形式的文字治疗。
工作后的我,也探寻过,但也有逐渐的自我感悟,虽然可能是暂时的,至少这会儿是有用的。就是活的真实,自然。不必探寻她人的欢喜,更多的探寻自己的兴趣。做好自己该做的,真实的,自然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