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结婚几十年,每天还为相同的事情吵架。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深有感触。
能引起争吵的一般都发生在两个人同时做一件事,例如做饭。
拿我们家来说,爸爸是上海人,做饭的味道是没的说。但就是做饭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整个做饭的过程,锅盖,碗筷,抹布可以丢的到处都是;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干净的人,就会在一旁边嘟囔边收拾:“抹布用完你放到案板上,你都不会洗洗;有几个锅你能用几个锅;”
还有一点,看似我妈是教训我爸,但实际在做饭这件事上,我爸把自己定位成弱势的“领导”。
早上会开始安排我妈去买菜,因为上海人特别喜欢美食,基本上顿顿都要四菜一汤,哪怕只有三口人吃饭。所以我们家饭桌上每顿都会出现至少一道“硬菜”——鸡鸭鱼虾,各种猪羊牛肉。
大厨一般都是只掌勺,剩下摘菜洗菜都有小工负责。在家里,我妈就充当了小工的角色。其实前提是我妈嫌大厨洗不干净菜,干活凑活,但这真的不妨碍我爸爸做菜的味道。
但凡做过饭的人都知道,其实做饭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集中在准备工作中。可是一个人做饭有一个人的想法,肉是要切成丝还是切成块儿,黄瓜是要切成片还是拍成泥儿。两个人做饭就成了两个思想的碰撞。所以火花无处不在!
我说你切的不是我想要的,我说你炒完菜就不能把锅洗一下。厨房从此成了战场,这场战役每天至少上演两次。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平常基本轮不着我和先生展示“厨艺”的机会。之前我们也想让老两口歇着,由我们来做饭,结果就是刚进厨房,我们家“大厨”就开始站在厨房门口指挥,指挥着指挥着他自己就进来操刀了,不多时,厨房的领地就被“霸占”了。
所以借着疫情老两口回老家的时候,我和我家先生就拥有了厨房的绝对话语权。
虽然我很少做饭,但些许是遗传了我爸爸做饭的基因,大厨的职位不言而喻是由我来接替,我先生就当仁不让的当起了小工。这个小工非常的合格,任何的准备工作都是口头询问我之后,才会开始进行。会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执行,首先第一步分工明确就减少了两个人思想碰撞。
其次,做饭确实会用到很多的锅碗瓢勺,比如打个鸡蛋一个碗一双筷子,阉个鸡腿肉一个碗一双筷子,调个料汁一个碗一双筷子......大厨一忙活一起来,只管不停的拿新碗新筷子,用完了就递给小工洗,小工从意识上就非常理解这种行为的“正常性”,跟我说:“要准备这么多的食材,多用几个碗筷多正常,你是大厨,干的是高难度的。我给你打个下手,做好后勤工作!”看看,觉悟不同,表现行为就完全不同。
所以一顿饭下来,我们基本上就是聊天,加各自分工协作。完美完成这场战役。
所以问题出来了,很多家庭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出现夫妻间争持拌嘴的情况,请不要相信时间是磨合两个人之间最好的工具。拿我爸妈来说,结婚快四十年,也没有让双方学会协作做好一件事。
剖析一下问题的根源和严重性。
先从根源谈起,到底什么阻碍了夫妻在生活中共同协作的能力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个人的性格,今天我们不聊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而是性格的两个表现层面:意识和行为。
意识决定了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行为。而性格一定是有惯性的,这个惯性的产生是由我们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生过程中所累积的意识经验,从而惯性的去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有点像意识作用于行为,行为又反作用于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闭环。这也是经常听到老人说,性格使然,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刚才我们分析的是个人因素,但是家庭关系毕竟是两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就会产生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彼此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
认知有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像我父母就属于一辈子靠惯性相处,就是都处在个人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往往表现在不善于思考夫妻关系,和子女的关系,一味的重复去相处这样的家庭关系,哪怕经常出现相同的矛盾,也没有能力去改善。
说到底根源出在了没有发现问题的这种认知层面。
另外一种夫妻关系会出在第三种层次,彼此认为“知道自己知道”,这也很可怕,因为会陷进自我认知的假象中,固执的认为一定是对方出了问题,而经常出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
所以通过“做饭”这件事,基本就能看出一对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相处模式,进而包括对待孩子教育问题,家庭财务问题,父母赡养问题等等,因为相处模式是固定的,就算两个人不会一起做饭,但总要面对诸如此类的家庭问题。
来说说这些看似鸡毛蒜皮小事的严重性,还拿我父母来说,我是听过我妈妈说过这样的气话:“我这一辈子跟着你算倒了霉了,啥福都没享,啥也干不了......”还有些父母可能一吵架就喜欢把离婚挂在嘴边。
小到小吵小闹,大到冷战离婚。自己的婚姻经营不好,首先对双方是一件非常挫败的事情,其次就是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孩子将来对婚姻有恐惧的心理,甚至如魔咒般复制父母这样吵架不和的婚姻,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婚姻价值观。
那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真正能够发现问题,其实就解决了80%。
我算是相对跳出了我父母婚姻状态的怪圈,这要感谢谁呢?首先不是我多有眼光,找到了一性格合拍的老公,因为婚姻这东西,还真的需要很久的磨合期。
但光有磨合期肯定不够,因为毕竟是双方的事情,这就需要彼此对婚姻有所觉悟,绝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破灭期,就是刚结婚的那一两年,无论婚前是否已经同居过日子,只要结婚后就会发现怎么感觉不一样了呢?这时候会发现对方很多以前没有的缺点,再加上婚后宝宝的到来,婆媳问题,财务压力的出现,会让家庭关系趋于快速恶化。
如果双方中能够有一方冷静思考当下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能够对未来不再产生过高的期望,而去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时候,就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磨合期。这需要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产生这样的认知才会开始进入到这个阶段。不然一直会徘徊在第一个阶段,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让这场婚姻分崩离析。
进入到磨合期,其实就像暴风雨过后一片狼藉的场面,开始有人慢慢收拾的过程。期待别人改变的想法,这不属于磨合期,而还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真正的磨合期,一定是那个亲自动手收拾残局的人,不求对方能够动手,而是自己做到能干多少是多少。相反,当你不去要求对方的时候,更不要求对方对你所做的有所回报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也在被你影,。这就是所谓的影响力。也是老子所说的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这里说的道理有点绕,希望大家用心体会。
举个例子吧,我和我先生刚结婚的时候,就出现了第一个阶段。因为我是独生子女,从小不懂得分享,做事情直来直去,我行我素;而我老公有两个姐姐,上学的时候姐姐经常给他买衣服买好吃的,他习惯了一直被照顾、被关心的感觉。刚开始,每次逛街我们都会吵一次假,闹一次不愉快。在商场里,我看中哪件就会自己试,合适了我就买。我给他看中的衣服,他也会配合着试试,但是不发表意见。其实他心里是相不中我的眼光,但又不向我表达出来。只管自己生闷气!搞笑的是我完全看不出来他生闷气。
这样的小事在结婚后特别多,因为一句话双方就开始冷战。过了好几年之后,我们都学会了交流的时候,他对我说,刚结婚的时候特别痛苦,感觉自己媳妇不会关心人。内裤袜子没有了,不说就不知道给买。去外面和同学喝酒的时候,连个电话都不知道打!心也太大了!
我听了真的是哭笑不得,因为这些感受他不说我可能一辈子都察觉不到,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一个人的心里,如果不会表达,就会变成大石头。
可见家庭关系中,能够意识到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磨合期是他开启的,因为我还处于完全无意识的状态。天天嘻嘻哈哈,吃饱不愁。可能是在婚姻中,他感受到的痛苦更多,所以必须做出改变。从想改变我,到先接受我,把之前认为我身上一切所有的缺点看成是正常的。内裤袜子没有了就自己在网上买,逛街也会一起逛,如果我看中的,他没看中,他会直接说不试。虽然我很不爽,但发现逛到最后不会吵架了。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自我适应,我的改变也随之而来。
现在我们基本上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同修同渡。这个阶段感受到的就是对一件事物有基本相同的认知。很少去抱怨对方应该如何如何。说几件具体的事情,比如一家出去逛商场,到了饭点,大家都不知道吃什么,最后肯定是有一个人做出决定,但是吃完之后,可能味道真的很差劲。我的父母一般都会说:“真不好吃,还不如在家买点肉做做。”这时候我们俩就会相视一笑,因为之前发生过互相埋怨的时候,也知道说“还不如,早知道,你应该,你怎么,”这样的话有多没有意义。而且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从这个词之后开始吵架的。
如果你现在还经常对你的另一半说这几个词,请思考一下,是不是每次说完之后,都会爆发一场争吵。如果发生过三次以上,也请一定思考如何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家庭关系,就像夫妻双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无论司机是谁,错过了那个下口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往下一个路口开去。人生的风景不是一定要去到那个地方,而是有一个能够懂你的人,陪着你走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