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永远是最诱人的,也是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无论你在那里,也无论你离开它多远多久。尤其是对当今那些就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异乡人——因为他们没有长期在出生地生活过,他们的人生从出生就是漂泊的,甚至出生也本就是在异乡。
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家乡或故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融进一个人的血液与骨髓乃至精神深处的文化生活。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忘不了,童年岁月,在村子里满世界跑,那夜色里寂静却又热闹里,永远让人深深怀念着的皎洁月色,还有那童年村中伙伴童言无忌以及捉迷藏等各种各样的游戏,更有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响彻整个村的母亲呼唤儿女的乳名声。还有在白天烈日炎炎中,三五成群的伙伴儿,刚放学就不约而期地掉下书包,顾不得父母大人们三令五声地恐吓着有“水鬼”的教训,像一只只青蛙似的跳入水中,在水中一玩就忘记了时间,直到父母们拿着藤条跑到河边边大声训着话,边摆出严厉神情欲痛打一顿而后快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声音,就迅速跑上岸,来不及穿衣,就拿着书包赶快逃离的难堪样。
如今,这样的美好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封,那些曾经年轻的父母们也早已白发苍苍,或老态龙钟,或早已逝去,留给我们这些早已进入中年的“老小孩”们的,是那些曾经难忘却美好的怀念。这是岁月的无情,又是时光的美好。这一切,都随着随风尘一并留在了我们故乡或家乡的深层记忆里。
中年的我们。在到目前的短暂人生里,我们生活的一半是在故乡,另一半却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留在了异乡的打工漂泊生涯,成为一个他乡的游客,在异乡的生活虽然时间也久,但无论如何,都融入不了它的生活。离乡越久,怀乡日切。真应验了那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俗语。其实,人就是一颗生长在世间的一棵“树”,你入世越久,你扎根越深,你在世间的根构成的网络也就越广博。正式因为这样,人在未来的成就,无论为官权多大,还是积财多大,或者品性的优劣,都取决于在家乡生活过的童年岁月,也和那段时光里的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些精神与文化密切相关。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童年“奶汁”,是滋养着人的一生的。
如今的我们,虽然在故乡买了几次房,但是,每年在家住的时间,凑合起来也就一个月左右。为何?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生活在外漂泊,磕磕碰碰,受苦流泪,奔波劳累,更能感受家乡是温暖,尤其是那深藏在我们同年岁月的记忆里人情美。时时在梦里吸引着我们,召唤着我们。
无数次,在梦里,进入那个故乡的梦境,再次与童年的那一景一物一人的过往神交。
每年,在寒暑假,我都要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而无论回到家乡还是深处异乡,我无数次回到那精神的故乡,是异乡生活的现状也是中年的时光,让我愈发的眷恋此生我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