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收到书时的诧异,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报的名,不清楚拿到书之后要做什么,一脸的迷茫。幸好里面有说明,我加入了《备课专业化》此书的阅读漂流瓶,要求五天内读完,并传递给下一个人,我抓住一切空闲时间来阅读,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的惊艳,这本书太好了,专业、实用、有助于专业成长!后来有机会就自己买了一本,慢慢啃,啃得自己觉得还挺有味道。
这本书主要分三篇: 上篇 理念和技术;中篇 案例评析;下篇 操作要领。上篇理论性有点强,自己就是匆匆的看了一遍。目前我主要看的是中篇,在案例分析中来体会和感受专业的理论。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真正落地
之前,我是看不懂课程标准的,意思我是懂得,但我不知道它如何落实,即怎么具体操作。学校的领导在大会上也总在强调读课标,但是他们不会告诉我具体怎么“读”,我一直很困惑,指导遇到了它——《备课专业化》,我终于明白了课标的用途及如何“读”。
1.课标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在内容上,规定了内容,即明确了教的程度和学的程度;但是,它很笼统,以至于我们无法作为课时目标来使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课标进行分解,进一步具体化,即把课标转化为课时的学习目标,让课标“落地“,使目标可视化,可观可测。
如:课标中的要求是“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过程“,这句话就很笼统,”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清晰。这位一年级的数学张老师,做了分解,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借助摆小棒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探索整十数减一位的计算方法,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体会“借一当十”的道理,在明白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同桌之间交流这些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我们共同体会一下,分解后的学习目标,变的可观可测,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2.课标分解的目的: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甚至”怎么学“。
3.课标分解关键点和难点:首先,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课型(新授、复习、讲评、实验)去摘抄课标,不必原句照搬,根据情况可只摘录部分。再次,将课标中的语句转化成可视化的具体操作步骤,这也是难点。比如:课标中常常出现的“理解”、“体会”、“初步把握”等这些词,看到这些词,我们是迷茫的,“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怎么检测学生是否理解、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知道学生理解的程度……”我们在课标分解时需要弄清楚这些东西,这是真正难的地方。
二、我们倡导什么样的教材分析
认真阅读图片上的文字,让人备受打击!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教材分析竟然是错的!大错特错了!那我们需要分析什么呢?1.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要求的,即从内容视角看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确立教材内容的合目的性、合法性。我们要分析出课本上给的材料与课标的呼应性、一致性。明确教材就是教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体现课标的。我听过保老师的第一课,她要求学生有两套苏教版(好像是苏教版,记得不是很牢)和一套人教版,三套高中化学教材,她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化学的学习,自己裁剪、粘贴等方式,编出一套教材出来,也就是学生自己整合教材。保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教材就是教的材料,而不是教教材。2.教材是如何遵循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发生过程等学习规律来组织有关教材的,即从编排的内在理路去分析教材与学习、知识的关系,是寻找教材编排的合规律性、科学性,彻底看透教材背后的逻辑。
之前,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往往正是顺序来决定了这一节,教师的讲授是否流畅,如鱼得水。
编排的顺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非的按照书上的顺序吗?我觉得也不一定。学生与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教授方式不同、导入的角度不同,都可能导致讲授的顺序不同。但我们要遵守的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才能真正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由于时间原因,我就读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欢迎大家指出不足之处,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