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喜闻而是乐见,以行动力亲自验证世界

行动力

我们或许都有过「听过很多道理,但仍过不好这一生」的体悟。现如今,只要愿意,获取有关「道理」的信息甚至知识已经不是特别难的事了,至少是那些明面上的道理。难点依旧在于,要怎样去实践,要怎样从知道变成做到呢。

观察、学习、思考,最终的目的不是了解一堆概念、在给别人讲道理时拿出来说,而是琢磨出一套对自己有用的方法论,是靠这套方法论去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更有力量,更自由。所以,什么叫琢磨呢,就是反复试验、获得反馈、持续修正,直到真的弄明白、真的玩熟练、真的见效果,这不就是「刻意练习」吗。只有做到了,才能看清楚道理的「真伪」。换句话说,光是意识到了,不行,还得用肉身去验证,「以身试法」才行

适用于自己的道理才有价值

读了别人的书,听了他们的道理,不能直接把他人的观点或经验照搬过来,套用在自己的人生问题上。因为任何经验和知识都有其成立和生效的特定条件,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人生际遇、环境条件必然不可能相同,所以,即便是对他人有效的策略,也需分析之后采用「本我化改造」,使它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反过来说,改造本身就是行动,也只有验证了才能知道到底是否适用于自己。

就像玩拼图游戏,同一块图案,拼在别人那里是笑脸,放到你的系统里,也许就成了沮丧。当然,如果认知足够清晰,能从那些经验中抽象、总结出更底层、更普适的方法论,就再好不过了。


适用于自己的道理才有价值

身心都可以进化的科学依据

尝试以自我意识和肉身去验证那些听来并筛选过的道理,有一个隐含前提,就是行动可以改变和见证点什么,但并不需要是立竿见影的好的结果。具体来说:

首先,我们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而非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也就是认同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

其次,大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物理意义上的,皮层和灰质都可以通过训练变厚。

再者,人体全部细胞都更新一遍大约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你又是一个新的你,过新的「一辈子」。

这些描述可能不够精确,但大都是科学证实的结论。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从心智到生理层面的大脑和肢体,都有进化的可能。不试一下,不是太可惜了吗?


身心都可以进化的科学依据

让好奇心引领我们踮起脚尖

有关「行动力」的讨论中,思路清晰是关键。想清楚了,就知道什么最重要,就会合理分解任务,行动就变成了明确想法后的自然动作。可还没开始做事,就被设想的困难拽进了拖延的深渊。好不容易行动起来了,又经不住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诱惑,被各种娱乐劫持了注意力。又或者坚持了一段时间却没到拐点,看不到效果就不了了之。这样的感受,我们应该现在或曾经、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每次都这样,好没意思,不是吗。我们难道不好奇吗?问问自己,想不想看看,是亲眼看看,改变后的世界。这一次,我们就想亲眼看看,那些有关成长、健康、自由,有关人生问题中最想解决的一项,到底会在我们努力之后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到底会不会如别人描绘得那般美好。没有见证,就无法相信,而没有行动,就无法见证。电影里说登上珠峰后,只能感到顶点的苍凉和孤寂。哪怕只是小山丘,我也想亲自爬上去看看,是苍凉,还是风光。

让好奇心引领我们踮起脚尖

用可靠的道理做人生的设计

前面说过,没有什么道理是绝对适用每个人的。但是如果前人在解决与我们相似问题时,所面临的局面跟我们差不多,那他的方法论可能就有参照价值。这些道理和方法,不应该像解数学问题时寻找标准且唯一的答案,而更应该像解设计问题时先寻找类似的案例或素材,再结合自己的意图系统性地、结构性地整合素材从而找到当前最适合的方案。生命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最好的作品是自己,最好的设计是人生。

要用我们宝贵的意识和肉身验证的,一定也是其背后的原理、依据、意义都清晰、准确、必要的道理。相信这些真正立得住的道理,就没有必要左顾右盼、踟蹰不前了。之后的行动变得简单,因为行动也不是结果,行动是为了验证,验证它是否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是,修正即可。


用可靠的道理做人生的设计

那些可以立刻去验证的问题

分心走神就立刻拉回注意力

既然个人资源重要性的真正排名是,注意力>时间>金钱,那分食我们的注意力不就比抢钱更可恶吗。践行专注只需从小事开始练习。开车的时候,就只专注于开车;刷牙的时候,就只专注于刷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就只专注于上厕所而不是边上边玩手机。从日常生活中的频繁琐事,到工作的时候专注于某项任务,学习的时候专注于想清楚某个概念。

做一件事时,集中精力(并不意味着非常紧绷)就会因为全情投入而心脑手眼都在同一个焦点上,对这个焦点的理解会全面而透彻,所以看似一份时间没有被多重利用,实则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有了这种认识,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意识到分心走神时,立马把注意力拉回来,坚决果断。在正确的时间全神贯注投入到该做的事,内心也会意外地平和,上班摸鱼的人应该懂我在说什么。

分心走神就立刻拉回注意力

从此时此刻就构建健康身躯

我们不能总是等到体检的时候才惴惴不安,不能总是在医生安慰性地说「没什么大问题,自己平时多注意」之类的话后,又安心且自然地回到以前的样子。身体是一切的物质基础,我们所能抵达的整个世界都是建立在这幅肉身之上的。在每一个生命中最年轻的当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构建他呢。

知道熬夜不好,晚上看手机会从光线到神经都刺激自己,就果断在睡前把手机放在远离身体的地方,然后平静心情,看看到底能不能改善睡眠质量。知道冥想可以练习和改善专注力,就直接做起来,不管在哪,从一个一分钟的深呼吸开始,再慢慢拉长时间,慢慢提升,冥想不是空想,它是一项练习。知道保持健康的秘诀是「少吃、多动、早睡、静心」,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就是从今天起而不是明天再说,就是要看看「碳水循环饮食法」到底能不能减肥,一步一个脚印是否能从跑步小白到完成人生首马。(这两点笔者已经验证确实是可行的。)


从此时此刻就构建健康身躯

用结果去回应行动中的阻力

行动,必然会带来一些变化(否则行动干嘛?)。变化就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秩序,就会导致周围「场」的微小变动。如果引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目光,直接忽视就好。可如果是身边重要的人呢?例如开始早起,是否会打扰别人的作息习惯,能否通过商量获得谅解与认可。或者面对他人一些偶然的小事情、小情绪,就要耐下心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情绪中拉扯。这一点,不也正好是验证如何管理情绪、管理关系的时机吗。

学着化解生活中必然出现的干扰、不被理解,持续磨炼,将来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反复再现。行动中,还有一个更终极的验证方式。一开始是运用元认知和思维框架,分析并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甚至清晰地给别人讲道理(费曼学习法的运用),但是要增强自己的话语力度怎么办?看结果!自己做到,用行动的结果说明一切。正所谓做到才是成长,做好是顶级的成长

用结果去回应行动中的阻力

不再喜闻,而是乐见

拥有 ×××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在知乎上绝对算一个热门的问题句式。我们总是会对自己未曾见过的生活有着某种兴趣,一种一窥究竟的好奇心,但往往只是看看、图一乐就算了。美其名曰那世界是他们的,我还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可这一生总该有一次,我们要开始行动。对某个目标,不再「喜闻」,不是只喜欢听、只是听听而已,而是「乐见」,乐于见到,是真的见到,自己抵达之后亲眼见到的那种见到

更进一步,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这个终极好奇心驱动,在具体的行动中,验证世界,可能是我们得以更真实一点、清晰一点、离得更近一点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读过、听说、猜想的,都只是别人所描述的。我们难道,不想自己看看吗?


参考与扩展阅读

《如何想到又做到》,肖恩·扬,浙江教育出版社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人民邮电出版社

《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电子工业出版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