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年味更重要的,是人情味。
去年春节前,一场飞来车祸,致我骨折住院。那一夜,我在空荡荡的病房正暗自神伤,千里之外老家的父亲打电话过来,略聊了几句后,他像是不经意地问:“这个年,你怕是要在医院里过了,年夜饭怎么吃?”
明明很担心很挂念,却试图表现得轻描淡写,这就是父亲的情感,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传统,保守,而含蓄,就像一道道精心雕琢的中餐。挂掉电话,我没忍住,眼泪啪嗒一声掉下来。
提起年夜饭,我总会想起李安的《饮食男女》,飞舞淋漓的刀锋,滋啦作响的油锅,咕嘟冒泡的蒸笼,油光鲜嫩的烤鸭……让人惊叹老朱操持家宴熟稔的同时,食欲大动,那菜中的味,酒中的情,都从屏幕内氤氲开来,让人“尝”出,那就是家的味道。
除夕那天我架着拐杖出院了。年夜饭是在一位女友家里吃的,饭菜很丰盛,海鲜锅亦鲜美,不知怎么我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家宴,家也。那一刻我分外想念家乡酥香的粉蒸肉,软糯的年糕,鲜醇的腊肉,以及热辣辣的鱼头火锅。
年夜饭,横看是一顿丰盛的家庭宴会,纵看就是一个家庭史的高度总结。那是一家人最轻松快乐的时刻,厨房炒菜的油味冲到屋子里,玻璃上哈着雾气,即使外面冰天雪地,心里也有一种暖暖的力量。一家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大桌子,小桌子,高凳子,矮凳子,杯盏交错,欢笑不断。年味,就是这拥挤的屋子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暖烘烘的笑声。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许无法理解父辈们为何如此执着于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只有经历过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被清贫浸润过的人,才能从一年的辛酸汗水中感受到那几天欢笑团聚的喜悦。
在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春节之于当代人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生活物质上,而更讲究精神上的享受。时代发展到今天,国人依然重视年夜饭,只是我们已不再为年夜饭雀跃,不少家庭也已不再为年夜饭所累。过年最重要的那顿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在解决吃饭这个头等大事上,人们有多种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请个私厨回家做年夜饭,或者网购半成品年夜饭快递到家。新时代的家宴把一些人从筹备年夜饭的繁复琐碎中解放出来,却也困住了一些接手这些繁复琐碎的人。黄伟成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在厦门朗豪酒店见到这位气质儒雅的行政总厨时,他略羞涩地露出一个温和的微笑。
黄伟成是香港人,家人都在香港。秉着对美食的热爱,这些年他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驻留过很多地方,西安、青岛、南通、福州、深圳,都留下过他和他的美食传说。走南闯北,侍弄后厨十几年,黄伟成目睹了国人年夜饭的历史变迁,也在年复一年的烟火熏陶中更加认识到这顿团圆宴被赋予的不寻常的涵义。
江苏南通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座城,除夕团圆饭从在家里吃到走出去,这里的人毫无疑问是先行者。酒店的菜单里,荠菜豆腐羹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南通话里荠菜的谐音为“聚财”,豆腐的谐音为“头富”,当荠菜遇上豆腐,便成了寓意美好的“聚财头富”。
在黄伟成的家乡香港,除夕夜如果必点一道菜,非“盆菜”莫属。过年吃盆菜,求的是“盆满钵满”的好意头。一份盆菜荟萃百种风味,一般包括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菇、鸡、鲮鱼球和炆猪肉,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花胶、发菜、蚝仔、鳝干等食材。由上往下逐层品尝,越到底处越鲜美,越吃越有味道。
他带我们参观他的后厨。作为除夕夜留守群体中的一员,酒店厨房就是他的守候之地。我们拍照时,他正专注地准备着一道盆菜的菜式搭配,鲍鱼、鹅掌、大虾、花胶、鸡肉……层层叠叠,诱惑挡不住。这种流行于广东、香港佳节里的传统菜式,如今也成了鹭岛人的春节新宠。除夕夜到酒店吃,或者打包一份回家,一家人坐一起,怎么吃,都是和美喜庆的味道。
有人说年夜饭作为一种团圆的仪式,其年味已经越来越淡了。谈到这个问题,黄伟成笑了。“比年味更重要的,是人情味。”
职业所限,黄伟成不能陪家人共度春节已经很多年。他记忆里最难忘的时刻,是除夕夜他在后厨煎炒烹炸,忙里偷闲和太太、女儿视频聊天。小时候,年味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成家立业后,年味就成了烟火袅袅中手机屏幕那端女儿在闹太太在笑。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情。年夜饭无论在家吃还是去酒店,吃只是一种形式,一家人的心紧密相连,才是最幸福的味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年味并没有缺失,它只是迭代更新了。”
黄伟成端起盆菜,背影慢慢消失在酒店过道转角。
采访/撰文:郭襄不爱张君宝
人物名片
黄伟成:厦门朗豪酒店行政总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