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87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真正的教育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竭力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他们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上都得到真实的答案,以便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没有徘徊和失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1 卷,第 272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记得有一位外交家曾经说过,他的策略是真话不必全说,但说出来的应该全是真话。我想,这个策略应该也可以用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上,用在我们与孩子的交往上。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我们应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对于“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上都得到真实的答案”,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没有徘徊和失望”,健康快乐地成长。亲爱的父母,永远不要给孩子说自己也不相信的话,永远不要给孩子虚假的答案。
当稚嫩的声音刺穿生活的迷雾,抛出那一个个“为什么”,我们是否曾以轻飘的童话或闪烁的借口搪塞?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如晨钟暮鼓,敲击着每位父母的心灵:“真正的教育者竭力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他们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上都得到真实的答案。”这“真实”二字,是童年航船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唯有它,才能让年轻的生命在人生起航时避开迷茫的暗礁,驶向澄澈辽阔的未来。
然而现实中,“善意的谎言”常如藤蔓缠绕亲子对话。孩子问“我从哪里来”,一句“你是捡来的”便敷衍了事;亲人离世,用“他去了远方旅行”模糊死亡的真相;面对自身困境,父母戴上“一切安好”的假面……这些看似温柔的遮蔽,实则如薄雾笼罩初升的太阳。童年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图景,若由虚假的颜料涂抹,当真相的强光终将穿透迷雾,图景崩塌带来的震撼与不信任感,远比直面真实更为灼痛。当孩子发现圣诞老人原是父母的“合谋”,那份纯真喜悦碎裂后,信任的基石也悄然裂开缝隙——原来最亲近的人,也会编织幻梦。
朱永新先生所倡导的“真话不必全说,但说出来的必须全真”,恰如在这困境中开辟了一条智慧小径。真实不等于残酷的倾泻,而是以爱为筛,根据幼小心灵的承受力与理解力,量体裁衣般给予适度的真相。面对死亡,不必过早描绘冰冷细节,却可以坦诚生命的有限:“爷爷离开了,身体停止工作,再也不会回来。我们都会想念他。”当孩子追问社会阴暗面,无需渲染绝望,但可承认存在不公,同时强调人性向善的力量。这种“有限度的真实”,如同为孩子搭建认知的脚手架——既提供稳固支撑,又留有成长攀升的空间。
更深层地,苏霍姆林斯基对“真实答案”的呼唤,直指教育的灵魂本质。教育并非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点燃对世界真诚发问的火炬,并共同求索答案的旅程。当孩子的问题总能得到真实的回应,探索世界的勇气便在内心生根发芽。每一次真实对话,都在加固亲子间最珍贵的纽带——信任。这份信任是未来风暴中的避风港,当青春期叛逆的浪潮汹涌而至,当成年后的人生抉择迷雾重重,孩子仍会因这份根植于童年的信赖,愿意向父母敞开寻求真知的心门。
反观当下教育生态,真实常被功利性标准答案所挤压。课堂上对“唯一正确”的膜拜,无形中弱化了独立思辨的光芒。家庭作为教育最初的土壤,正应成为守护真实讨论的圣地。当孩子就一道数学题提出非常规解法,与其急于否定,不如欣赏其思维火花;当他对历史人物评价迥异于教科书,亦可平等探讨视角的多样性。这份对“真问题”与“真思考”的呵护,恰是培养未来创造者的摇篮。
作为父母,给孩子真实的答案,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复杂世界的勇气和谦卑。我们无法知晓一切,但可以坦诚:“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在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好吗?”这份对真实的敬畏与追求的姿态,本身便是无价的课程。当孩子看到父母在真相面前的庄重与热忱,求真便从训诫内化为生命的本能。
真话是光,穿透混沌;真实是锚,稳住初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穿越时空,为新父母点亮一盏心灯:让我们以智慧筛选,以勇气陈述,以深情陪伴,将真实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赠予孩子。唯有在真实浇灌的土壤上,生命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无惧风雨。当年轻的心灵携带着真实赋予的清晰地图与内在罗盘启程,人生这场壮阔的远航,便拥有了抵御迷失的最强抗体,向着光所能及的最远处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