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5
感谢在上一周由寒星老师领读了这本书——《远见》,这本书是由奥美互动全球首席执行官布赖恩•费瑟斯通豪所著,向读者们展示了职业生涯是由漫长的三个阶段组成,全书运用了很多数字和案例,向读者表明职业生涯值得我们去投资时间、储备燃料、夯实基础、布局未来。作为每年阅读1000本书的高效学习记录保持者,寒星老师条理清晰地将全书分割成几个章节为一模块的结构去解读,帮助我们迅速定位重点、聚焦80%的核心内容。
随着人才流动性增强,近几十年来每个人的职业自由度大幅提升,在同一家企业服务的职业周期缩短,弯道超车、个人跃迁等话题被广泛传播,职业生涯迷惑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在我们的职业生涯旅途中总会途径相似的车站,遭遇相同的困惑。相信《远见》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思考和答案。
01. 从思维困局拯救自己,多行动、少忧虑
不知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明明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似乎另有计划。我的一位老领导曾经说:“人的历史是不能自己左右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往往不受你主观控制,有的时候甚至脱离你的规划,向着你未知的方向去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既定的职业目标无法达成、达成的职业成就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工作没有经验、有经验的工作得不到认可......
诸如此类的困扰让成年人陷入焦虑,我们从思维上经常容易判定过了35岁就到了职业发展的顶峰。这个过早设置的“大限”让很多人不假思索就拼命飞奔起来,不争口气、只争朝夕,但是忙来忙去经常还是一无所获,从而跌入到更深的自我怀疑中去。
那么首先从思维上拯救自己很重要,作者认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是个长期过程,每个阶段应当不同应对,多行动起来,才能少陷入忧虑之中。人平均工作生涯能达到45年,如果以三阶段来划分,每15年可分一档,帮助我们清晰地去规划、巧妙地去投资时间;其次,我们要清楚的是,职业生涯不可预测,我们的技能虽然可以自发提升,但职业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发不发生完全是概率性的,没有必要抱着怀才不遇的愤懑;最后,我们要理解生涯不只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职业规划一定要与生活环境和状态相适应,顾平衡、懂取舍,不断从家庭中获得职业生涯的支持。
02. 三大阶段持续助力,储备燃料是关键
既然职业生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那么我们要去如何规划和行动呢?作者认为,基础决定结果,积蓄燃料、强势开局是职业生涯能够持之以恒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燃料储备正是我们第一阶段要做的行动。在职业生涯初始阶段,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任何显著性回馈,我们去学习探索、迎接新发现、大胆试错、取长补短、查缺补漏,这些都是为我们启航扬帆积累燃料。燃料储备中有三项技能可以说是“必备物资”:
(1)可迁移的技能——在不同职位之间都能够用到和切换的技能(情商、沟通力、领导力)
(2)有意义的经验——拥有多样性的经历,对变化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旅行、海外工作、公开演讲)
(3)持久的关系——塑造个人品牌,获得口碑企业、名人、职场明星的背书和推荐(社会关系)
在步入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职业生涯的甜蜜区聚焦长板,发挥自己擅长和优势的一面,取得某个领域的卓越成绩。到了第三阶段,我们更适合利用自己的职场影响力,持续发挥职业长尾效应,辐射全部的职业能量,实现职业生涯的完美终结。
03. 五个数字颠覆认知,消除误解定心向前
关于职业生涯,有五个数字是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它们能帮助你消除很多常识性误会,帮助你更加坚定地规划和行动。
(1)职业生涯的长度计算:作者认为可以用“62-现在年龄”去计算我们剩余的职业生涯年限,不过这个数字应该被大大拉长。平均来说,中青年人剩余30-40年的职业生涯稀松平常,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行进。
(2)一万小时定律:通常情况下,我们精通一项技能需要磨练一万小时,如果以工作时间为计算,每周工作50小时,大概需要近四年的时间熟练本岗位的职业技能。
(3)40岁以后回报期:我们常以为年轻的时候才是收入不断增长冲刺的时期,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走下降和平稳趋势。而实际上,40岁以后赚到的收入能够占个人终身财务收入的85%-90%,通过长尾效应的持续影响,最终在65岁时收入会到达顶峰,然后由于健康等开销的增加开始走下降趋势。
(4)200个社交货币:我们积累的燃料可包括网络好友,正常来说他们不应该少于200个。
(5)3-5名职场导师:在职场中找到拥有强大个人能力的支持者,而不仅仅是联系人,他们能够给你打上鲜明重要的职场印记,影响你的职业生涯方向。
04. 100小时有效时间,应当如何投资
通常来讲,我们每周铁定会有100小时的有效时间是清醒的,可以用来处理事情,碎片化的时间管理考验每个人是否正确合理地投资了时间。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画了自己的时间档案:
要知道多数人并不擅长多线程处理庞杂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时间其实大多情况下是被某些事情独立占据的,而碎片时间是我们安排起来比较棘手的。例如我来说,每周清醒时间有一半用于工作场合,专注投入,无法分心;10%的时间用于学习,看书、写作、交流感悟等等;10%的时间用于社交,结识新朋友、联络熟人、组织活动等等;5%的时间用于运动或户外活动,跑步、钓鱼、远足、打球;8%的时间打理个人内务,洗衣服、整理物品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工作占用的一大块时间之外,我通勤的时间竟然占到清醒时间的18%!如果能够加以利用起来,这部分时间能得到更有收益的投资。
在上班路上,可以借助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利用语音输入法提炼和总结思维亮点,可以将前一天晚间的读书营分享听一遍并查看大家的留言,可以回复一些重要即时消息前置某些沟通的工作......
如果不做具体分析,我肯定不会想象出通勤时长竟然能占到这么大的比重,不知不觉中就荒废了大把的时间!
从这张饼图中我可以找到很多日常时间管理问题场景的依据。比如说,一旦我遇到重大考试,我就会感觉自己没时间去社交、运动或打理自己,我会减少自己社交活动、停止健身或放松、取消化妆出门或频繁更换衣服等等,为的就是挤出这些板块的时间用来学习。明明搞的自己很累,很不开心,社交口碑也降低了,付出了超越时间成本的代价,却不一定能收获满意的结果。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最低效的时间管理起来,反而是把那些高效回报的活动给取消了。这次考试当我面临这样的场景,果断在公司附近住下来,大大节省了低效时间,同时又兼顾了其他活动,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时间投资的回报。
100小时测试的分析帮助我们把时间投资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衡量,精准定位回报率,提高低效时间的利用率,扩大高效回报活动的投入精力,从而让我们燃料充分燃烧,全速前进!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再忙,千万不要轻易砍掉某一项活动,例如健身,因为习惯的打破很容易,而重新恢复却难上加难。
05. 正确的职业决策借助于灵魂三问
职业决策的依据要从自身出发,首先什么才是我们的职业终极理想?然后我们目前拥有哪些燃料?我们将来还需要什么助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靠自己思索,尽可能地在职业生涯第一阶段探索和尝试各种经历,最直接的体验远远比闭门造车要清晰和明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创造价值,那么在成长中首先要发掘的就是自己到底有哪些影响力和贡献,擅长和爱好是什么,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实现自我提升,这些答案慢慢就会浮出水面。
因此,本书讲了那么多的工具和方法,职业生涯最核心的一句话其实已在翻开书的伊始就告诉大家了——“多行动,少焦虑”,思索是在行动中产生的,没有行动过的思索是空想。
简读愉快~祝大家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