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我是我的我,你们是你们的自己!在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漫长的过程中,你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是谁!
打一个比方,假如你从来没做过化学题,你不知道你非常喜欢化学;假如说你从来没有写过作文,你不知道你有一支好笔。那么,我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难道是一个复读机吗?他说一句我记一句,他说一句我记一句吗?不是!
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了解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最终爱上自己!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你知道有多美好。但是,不能以牺牲青春的岁月为代价!在我十七岁的时候,我做十七岁的美;我十八岁的时候,过我十八岁的美;我二十八岁的时候,有我二十八岁的美;我四十八岁的时候,如我一样站在台上,有我四十八岁的美!”
——王潮歌《我是我的我》
我是我的我:压力为动力,为自己为爱而战!
高考前一天,三年前的那些场景,历历在目,我还记得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最后一次跑操、记得我们最后一次宣誓、所有老师的祝福。三年过去,看着学弟学妹们紧张的状态,看着朋友圈中处处的或甜蜜或痛苦、或鼓励或调侃的语言,百感交集。我在想,其实所以经历过、正经历高考的我们,在最后一天,我们的学习范围、考试技巧、知识水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了,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可以去提升的也是很多人所缺失的,那就是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高考。
我记得我们那一届,身边的很多伙伴都会出现“考试焦虑症”,包括我自己也有一定的表现。我们想的更多的不是我们考上了哪个大学会过怎样不一样的生活、会向着哪些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对于这些我们没有选择权,更多的是:高分才是王道!考到了多少分,才可以报哪个大学、才可以挑心仪的专业,否则就是专业挑我们。也会去想:我要是考不好怎么办?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对不起爸爸妈妈、在别人面前失掉了面子……
可是仔细想一想,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我们没有办法去决定面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我们也没办法决定高考那天是否炎热我们会不会中暑……我们能够决定的是自己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考试,我们能够决定的是自己能否抛开杂念全力以赴!
高考前一天,作为学长学姐,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学弟学妹们如何更好地在考场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正常发挥,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讲如何安排答题的顺序;
高考前一天,作为老师,学生更想要的不是考前押题,而是更自由轻松的环境,老师可以帮我们打破寂静无声的压抑气氛,让大家能够安心休息;
高考前一天,作为家长,孩子们想要的是他们的肯定与鼓励——不管如何,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做自己就好!
高考前一天,作为自己,我们能做的、能调整的才是最重要的。放空自己,要告诉自己第二天我只需要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公式就好,每写对一个,距离自己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高考很棒,我们可以更快地接近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就算没有预想中的成绩,目标就在那,只要想去,我们还是可以去到的,只是时间会较长一些而已。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保证写下的是用心的就好,其余的尽力而为。这才是全力以赴,是动力以赴,而非压力以赴。
写到这里,有人会讲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来谈何容易。确实,这是我们要去努力改变的,为了自己的后代、也可以更多地给学弟学妹们更有用的建议 。
面对高考,绝对不是高中三年的事,是从小开始,当然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所说的让小孩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去各种补习班、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而是从小,就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去做什么。这样,对我们来说,高考就变成了一个踏板,而非是独木桥。独木桥上的厮杀是血腥的,千军万马留一人;踏板的跳跃是美丽的,一个又一个青春的身影触摸到了他们的梦想。
所以,作为他人和自己,面对高考,我们至少应从高一前就开始做:
1.找到兴趣——父母是协助者
父母要协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而非主导。《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女主角喜欢的是天文学,可是她的妈妈说要学经济学,因为那样有“前(钱)”途;所幸她最后的“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天文学,于是发现了新的行星。且不论电影的情节,在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是给自己的孩子选择热门专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但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中去做事,只能是全力应付,而非是全力以赴,终究是碌碌无为地混日子,悲哉!
父母总是最理解自己孩子的人,他们的支持与否会是孩子进行选择的关键节点。记得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可以报较多211、985的工科学校,但是我不喜欢学物理,虽然别人说工科女以后会很有前途,爸妈也曾经问过我要不要学理科专业。但我的反馈是不学习有物理的专业,这就意味着我不会选择理工科。虽然我是一个没怎么有主见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我拿主意的女生,但幸运的是,在自己的专业选择方面,他们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否则试想现在的自己,一定是被物理整得死去活来。
2.学习重点——老师是引导者。
高考前后期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学抱怨说:寒窗苦读12年,学了那么多语文数学英语,到最后有什么用啊?就换了一纸文凭?!其实不然,我想,老师们不仅要给学生讲知识点,更应该让他们看到为何要学这些东西、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学习语文是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沟通能力、表单能力;我们学习数学是锻炼自己逻辑思考的能力,即理性;我们学习物理化学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致于出现迷信现象;我们学习地理最简单地也要学会看地图。
不是为了教知识而去上课,让学生看到背后的价值,才是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依旧是我切身的例子,我不喜欢学物理,因为我不喜欢学公式,不喜欢别人对我说没有为什么!不要多想就这样做就对俄!在最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很多现象和我认知中的是相反的,但当我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说“就是这样做的呀!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老师讲课时候会强调“按照这个思路来,就这么做就对了!”我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东西会很快举一反三并且理解的人,然后才是回归到公式,可是当我得到那样的回复时,内心是抵触的,长此以往,丧失了对物理的兴趣,所以不再喜欢理工科。
然而当今年的北邮微职场职业沟通力训练进行的时候,第三周第四周是让学员讲自己专业的知识点,我突然发现理工科并非是我想象中的那般索然无味——活灵活现的万能“图灵机”,应用于生活中的“傅里叶变换”……不止是我自己,很多听过这些伙伴们讲解知识点的战友们都说:如果当时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有老师这样讲,我们愿意做学霸!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学习一定不是单纯学表面的公式、定理公理,和条条款款的知识点;而是要知道学的是什么,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兴趣。
3.真实呈现——学长是鼓励者。
我们都还记得,高中的、初中的,甚至小学的老师会对我们说:“等你们上了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管你了!”通常高中学校会有一些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们的交流,这时候会有老师和家长引导道:“你们看!某某学长是清北人大的、是985的,多厉害啊!多光荣啊~”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长学姐们的分享通常也就变成了自己是做了多少多少题、熬了多少多少页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但他们没有告诉学弟学妹们,进入大学找不到自己兴趣的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或者根本无厘头的无奈、发现自己只会学习而不会沟通交际的失落。所以在学弟学妹们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长学姐们、老师讲的不一样,和自己预想的有落差,他们在重演着学长学姐们的困惑。
那么,作为学长学姐的我们,要如何去做?——最真实的呈现就好,告诉大家的努力,但同时告诉大家自己的迷茫与困惑,然后提出建议,告诉学弟学妹们除了学习,还要学会哪些能力,比如合作、比如良性竞争、比如与人有效沟通。然后做出鼓励,告诉大家我们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要帮助我们提升成绩,更可以帮助我们去学习一些必备的技能。
~~~~~~~~~~~~~~~~~~~~~~~~~~~~~~~~~~~~~~~~~~~~~~~~~~~
所以,也明白我们为何要继续去进行职业化基础素养的操练,是为了补缺,也是为了让我们在未来为人父母、为人教师、为人学长学姐之时做出更好的协助;倘若在我们的前十二年学习过这些内容,我想我们的迷茫或许会少一些,像是很多国外的孩子,从小便会有自己梦想,然后为之奋斗!这是幸福的。
大学三年,愈加体会到这些事情的意义所在,但最为重要的是,就像开头所言,我们要通过学习“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最终爱上自己,过每一个年龄应有的美”!全力以赴,为自己为所爱的理想而战~
共勉,有着相似经历但同时不曾放弃还在奋斗的我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