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励精图治乾淳治
第六节 朱夫子(下)
公元1178年,史浩再次做宰相,推荐朱熹担任地方官,知南康军(江西庐山),朝廷担心朱熹又推辞,下旨给他,让他不需进京城奉诏,从崇安(福建武夷山)家里直接赶赴南康军上任就行。可朱熹还推辞,这次,朝廷态度较为强硬,不同意!朱熹无法,只得启程去南康军就任。此时朱熹已经四十九岁了,从十九岁中进士已经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朱熹仅在同安县做了四年主簿,其他时间基本都呆在崇安家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或者外出结友游学。朱熹真是好坐性、好耐性、好静性,做学问有这份心境,不成大家也难!
朱熹在南康军,兴修水利,抗灾救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第二年,天下大旱,朝廷下诏求地方官直言民间疾苦、朝政利弊。朱熹就真直言,上疏指责赵眘宠信佞幸近臣,宰相、台谏之臣失职,致使陛下号令不出朝廷,而出于一两人门下,名义上是陛下独断,实际是一二人暗中掌握了权柄。最后,朱熹说,弥天大祸,近在朝夕,可唯有陛下不知情!
赵眘读了朱熹奏疏,涵养再好,也不由得勃然大怒道:“这不是咒我亡国吗?”朱熹听说天子震怒,又上疏辞职,赵眘心想,你领了三十年俸禄,干了五六年实事,把我骂一顿又要拍屁股走人,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不理会!
这时原宰相陈俊卿又向赵眘极力推荐朱熹,赵眘正恼怒朱熹,哪会再提拔朱熹?但宰相赵雄有水平,他摸着了赵眘的心思,对赵眘道:“有些士大夫爱好名声,陛下越对他严厉,世人的赞誉反而越多!不如用其所长,等他在任上干了一阵,有无能力就一目了然!”
赵眘点头称是,朱熹被提拔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命令刚下达,又以朱熹在南康军救灾有功,提升为直秘阁,可朱熹却提要求,说他救灾时有人主动献粮,他将这些人的名字上奏朝廷了,可朝廷没有给这些人封赏,他不好交代,所以也不好意思升官。
这时,浙东又闹饥荒,另一宰相王淮,提议改任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主持赈灾。朱熹还是提前面的要求辞职不干。朝廷封赏主动献粮之人之后,朱熹这才到朝廷接受任命。
朱熹到临安接受任命同时,给浙东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业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赵眘对王淮道:“朱熹政绩果然大有可观。”
皇帝的印象改观了,可宰相王淮对他又有意见了。朱熹在浙东才几个月,有官员举报知台州唐仲友不法,朱熹经过核查属实,即上疏弹劾唐仲友。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姻亲,此时正受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推荐,打算升江西提点刑狱。朱熹这么一捅,唐仲友还怎么升官,王淮藏着朱熹奏章不上报赵眘,朱熹来了倔劲,连接上疏六次,王淮一看,保不住了,将唐仲友新升的官罢免了,转手送给了朱熹。朱熹一看王淮不怀好意,又“乞祠”不干,这时,郑丙和监察御史陈贾又指责朱熹的“道学”是伪学,朱熹重新做了五年“祠禄官”。
公元1187年,周必大做右相,重新推荐朱熹为江西提点刑狱,朱熹以有病推辞,朝廷不准,朱熹不得已上任。第二年,王淮罢左相,朱熹入朝面圣,当时赵眘身边有内侍甘昪弄权,朱熹极力劝谏,赵眘道:“甘昪是太上皇推荐的,说他有才啊!”
朱熹道:“小人无才,怎能鼓动人主?”赵眘认为他忠诚,命他为兵部郎官。朱熹以脚病“乞祠”。恰兵部侍郎林栗反对“道学”,自然也看朱熹不顺眼,赵眘各打五十板,林栗罢为知泉州,朱熹以秘阁修撰身份做“祠禄官”。
光宗即位,朱熹知漳州,后改知潭州(湖南长沙)。宁宗即位,在赵汝愚推荐下,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侍讲,朱熹推辞,朝廷不许。朱熹面圣后面辞,宁宗道:“爱卿经术渊源,正符合待制、侍讲之职,就不要推辞了,辜负了朕崇儒重道的本意!”宁宗话说这份上,朱熹就不好意思再辞了。
当初宁宗即位,韩侂胄有大功,朱熹多次提醒宁宗,谨防韩侂胄用权害政。仅仅四十多天后,宁宗在韩侂胄的怂恿下,直接御批朱熹为“祠禄官”。朱熹想以疾病为由退休,逃出是非之地,宁宗不同意。
不久,韩侂胄当权,朱熹苦日子也就来临了。不久相继发生“庆元党禁”,朱熹为了自己完成最后著作,咬牙承认了部分罪责,名声一落千丈,这事以后再细讲。朱子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被整得七零八落。
公元1198年,朱熹以年近七十,提出退休,第二年,宁宗批准同意。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在持续的“庆元党禁”中逝世。
公元1202年,宁宗下诏:“朱熹已经退休,拜授华文阁待制,赐予退休恩泽。”韩侂胄死后,又下诏赐予朱熹遗表恩泽。公元1210年,宁宗赐朱熹谥号为“文”。不久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公元1227年,朝廷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
公元1241年正月,朱熹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享祀孔子庙,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统治思想。
朱熹著述甚多,有《周易本义》、《周易启蒙》、《》《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佐料:宋朝官职中,有“宝谟阁”直学士,“华文阁”待制,“焕章阁”学士等,这些是什么官职,怎么有这么多阁?对此《宋史.职官二》有详细介绍。
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是宋朝百官之外,另外加封的官职名称,为的是激励有品行道义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学士”、“直学士”作皇帝顾问;“待制”参与论事,负责校勘文书,几乎没有实际职事。但职位却很荣耀,对他们的挑选要求也很苛刻。
宋代有龙图阁(太宗)、天章阁(真宗)、宝文阁(仁宗、英宗)、显谟阁(神宗)、徽猷阁(哲宗)、敷文阁(徽宗)、焕章阁(高宗)、华文阁(孝宗)、宝谟阁(光宗)、宝章阁(宁宗)、显文阁(理宗),各阁分别收藏括号里各皇帝的御制、御书、御集、圣制、宝瑞等。
各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唯有天章阁另设“侍讲”。“学士”为正三品,“直学士”为从三品,“待制”为从四品,“侍讲”为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