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期末考了,年味写了七篇了,终结于这一篇吧。正好下午两个孩子过来看我,是五年前毕业的,现在在读大二,放寒假了,我正好还在学校忙,就过来看看,这可能是老师最感觉幸福的时刻吧。
因这孩子,牵起了我们的一段家乡非遗传播的情缘。
大奏鼓
这是这个渔村小镇走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民俗表演,是小镇闻名遐迩的一项民间舞蹈。其实小时候只是听说而已,并未亲见,就最近几年,因着负责这一项目的文字材料,而逐步有所了解吧。
大奏鼓的表演最早由11或13个男性渔民组成,他们男扮女装,脸上涂抹夸张的白粉,脚脖子上挂着“黄金"的圆环,,手持小锣、铙钹、木鱼等赤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渔家特色。
小镇里,每逢元宵节或是大型的庆典活动时,渔民们用大奏鼓或舞龙或扛台阁的形式来庆祝,来祈盼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小时候见时也并没有在意,而现在越是深入,越是感觉到他的魅力无穷了。
而这个孩子也是,当时就是学校的大奏鼓队的,在老师的培养下,多次参加了演出,而他们也就对此非常热心了,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他回老家读高中了,而听闻学校要参加一个演出,人手不够,就从外省,连夜乘车回来,参加演出。那份热情,真是感动了我们这些知情人。
任何事情都一样,越是深入进去,越是会痴迷于此,特别是民俗的东西,其内在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叠加,不断地增加其文化厚度,而这种味道如醇酒,越酿越香。
下午带孩子参观学校的大奏鼓厅时,看到当时自己所写的赋言,辑录如下:
大奏鼓赋
大奏鼓者,源远流长,车鼓亭者,源于福建,移至箬山,艺传石塘。海滨之舞,枕海浪之滔滔,享曙光之辉煌,获鱼盐之殷实,咏满载之祝福,美誉之曰:中国渔村第一舞。
大奏鼓者,曲艺之异香,集渔家之豪迈,采民妇之婉约。男扮女装,牵魂动魄,鼓声惊雷,荡气回肠,一颦一笑,含情带意,一服一饰,五色斑斓。悠扬渔婆味,特色男儿情,滑稽兮庄严,诙谐兮粗犷,婉约兼乎豪放,柔曼并与苍凉,民族文化之遗产,芳韵永继,海滨文化之瑰宝,风采尽扬。
大奏鼓者,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依祖制散叶开枝,宗陈氏传承懿范。冬生唢呐高亢,清文木鱼敏捷,兆凤鼓板悠远,惜大奏鼓之父,其胜心血推广,登央视舞台,摄海鼓故事,临省城贺国庆,授孩童以传艺,携鼓入校园、进企业、出温岭、至全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幸遗志千百人承,市文广新局、镇文化旅游办、里箬村、女子大奏鼓、市职技校、石塘渔娃们,黄发垂髫同台共舞,渔翁渔娃齐演非遗,石塘元素大奏鼓,闻名遐迩,薪火相传,幸甚至哉,民俗共承!
大奏鼓者,海纳百川,石中学子,传承其芳,鼎新革故,增时代学子之奋进,承海鼓情韵之内涵,场面为之一新,格局再现辉煌。师生齐力,采地域文化,访民俗传人,编校本教材,立省级课题,建学生团队。报纸电台采访,文艺舞台展演,体育竞技开幕。立校本课程体系,创学生工作体验,办群英荟萃舞台。幸甚至哉,海子传遗!
小镇的年味,在我的笔下,更在我的心中。也许几年之后,我会再次捡拾起小镇的细细碎碎,诉说人间有味在清欢。
一年的海上漂泊,聚美味
一家的烟火缭绕,沁红尘
一方的滨海小镇,醉世人
一捻年光乡有味,几番沧海梦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