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灵芝就是祥瑞的象征,是能治百病延年益寿的仙草,是帝王将相享用的仙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灵芝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她就如一面旗帜,光耀中华医药,造福人类健康。
世界灵芝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亚洲、澳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处北半球温带的欧洲仅有灵芝属的4种,而北美洲大约5种。中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灵芝科种类多而分布广。在已知的200多种灵芝中,树舌(Ganodermaapplanatum)和灵芝(G.lucidum)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灵芝品种。在中国,树舌分布27个省区而灵芝分布19个省区。
灵芝(G.lucidum)和紫芝(Ganodermae Sinensis)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法定中药材,目前市场上的灵芝产品以这两者为主,灵芝主产于浙江、吉林、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目前人工栽培最多的品种。
1、灵芝种植的四大产区
人工种植的灵芝全国大体可分四大区域,浙闽的龙泉至福建的仙霞岭山脉区域,东北吉林长白山区域,安徽大别山区域和山东鲁西区域,这四大区域是灵芝种植的主要产区,每个产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超过60%的灵芝及灵芝孢子粉原料均出自这几大产区。
1、东北吉林长白山区域
长白山区域森林覆盖率大,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木材来源充足,灵芝产量和浙闽不相上下。东北的木质纤维很硬,加上东北的气候不适宜灵芝以椴木栽培,而是以木屑袋料栽培的,木屑的基质出芝快,生长周期短这正好适应了长白山地域的气候。以木屑为基质栽培的灵芝和山东区域以棉籽壳,玉米杆,牛粪为代料及安微一带的小枝条栽培灵芝有一个共同的劣势,就是基质松软,当灵芝还末完全成熟时养份就耗尽。还有就是长白山地区是我国的重要人参、西洋参生产基地,人参产业在其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参栽培高度耗损土壤肥力,对土壤侵蚀及土壤生物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五氯硝基苯和六六六对土壤的污染较为严重,土壤中富集有机氯农药,长白山区域的野外栽培灵芝,很多是在栽培过人参、西洋参的土壤中种植,因此在灵芝原料上需要对农残、重金属严格控制,这很大影响了这一产区灵芝及孢子粉原料的质量。
2、安徽一带大別山区域
以枝条栽培为主,产量极大,是目前市场上被用的最多的原料,这个区域的大段木供应欠缺,因此以枝条栽培灵芝为主,只能栽培一季,但栽培面积是全国最大的。枝条栽培技术在管理方面有个问题就是生长周期较短、虫害多,因而要用农药杀虫,造成不少灵芝及孢子粉原料中的农残理化指标含量超标问题,因此原料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区域的灵芝及孢子粉有个特点是灵芝多糖含量较高,但是灵芝三萜含量较低,这和枝条为培养基有直接的关系,灵芝还未成熟而营养成分已被消耗殆尽,造成灵芝所含的营养成分较低。
3、山东的鲁西区域
主要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一区域木料少,主要以代料栽培为主。用木屑、蔗渣、玉米杆、棉子壳、稻草,牛粪等代料为培养基栽培的灵芝,培养基中的玉米杆、棉子壳农药残留很多,甚至有些含有对人体有较大伤害的化学成分,但是成本低,不受栽培地气候限制,适合大面积推广。代料灵芝生长周期短,营养成本低。这一区域主产灵芝,代料灵芝最为适合做灵芝盆景,因此山东鲁西区域的灵芝工艺品行业很发达,尤其是灵芝盆景。
据报道其中棉籽壳中所含的棉多酚易被灵芝吸收,如果长期服可含棉多酚的灵芝可致不孕不育!
4、浙江龙泉至福建的仙霞岭山脉区域
浙江龙泉盛产紫芝。明代大医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处州出赤芝,可食可药也,出处州无真芝,唯可食,不可药也”(处州指浙江丽水)。龙泉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胜地,自然保护区的清澈水源、酸碱度适中的土壤、清新的富氧空气、温和湿润的气候,无论气候、水源、土壤还是周边生态环境都与灵芝的天性十分契合,是野生灵芝繁衍的产地,并成为全国著名的道地灵芝产地之一。浙江龙泉区域出产的灵芝和孢子粉,是椴木栽培的,椴木栽培的灵芝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能满足灵芝的各个生长周期所需要的养份。所以以椴木栽培的灵芝其灵芝多糖含量最高(国家质检局给的数据),分别比安徽的枝条灵芝和孢子粉高61%和12%,比山东棉子壳灵芝高71.5%和204%等等。灵芝酸含量更是其他区域灵芝的3~5倍。浙江是中国灵芝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省份,灵芝的国家标准、栽培标准都在此制定,是高端灵芝原料的主产地。
1996年国家农村发展办公室组织各地灵芝产区的巿政府,县政府等推荐组成的一次灵芝拼比擂台赛。浙江龙泉灵芝以含量检各项指均高于其他产区的灵芝,同时还有灵芝外形,灵芝袍子粉的外形,口感,洁净度等各项都优于其它产区的灵芝而夺魁。因此,浙江龙泉被国家批准为灵芝的国家地理标志产物。因此也就有了中华灵芝第一乡的美称!
灵芝适用人群
现代医学证明,灵芝富含的多种有效成份,对于以下人群都有非常好的日常保健和辅助治疗效果:
1、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者;
2、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不振者;
3、工作压力大,脑力劳动频繁而导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工作效率低下的人;
4、患有各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者;
5、长期接触电脑、X光射线等各种辐射源的人;
6、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的人;
7、肿瘤疾病患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