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
孩子们用吃饭造句,句子五花八门
“我今天不想吃饭。”
“我今天吃饭了,肚子都要炸开了。”
“我和爸爸一起吃饭了,有我喜欢吃的小龙虾。”
……
“孩子们,我们可以换个思维,刚才全是自己,人物可以变换,人数也可不同 ……”
孩子们稍微有所调整,出发点还是自己。我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珍惜上,引到感悟上,我该用何种方式进行呢?
图,没错,直观图,给孩子们视觉冲击。
给出第一幅图——生日聚会的吃饭。
孩子们按耐不住分享的热情,还没开始就抢答火热。因为她们体验过、参与过、感受过。
第二幅图——一个留守儿童的吃饭。
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断发出各种为什么。他为什么没菜?为什么一个人?为什么脸那么脏? ……
我没有阻止孩子们发问,我想让她们自己回答,为什么没菜,为什么一个人,为什么脸那么脏。班里的孩子们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温暖幸福的精神世界,孩子们没有离开亲人的不舍伤心,没有一个人吃饭的孤独,没有亲人精心打理照顾的幸福,自然难以理解留守儿童期盼与家人一起吃顿饭的激动心情。我没有过多解释,能看着图片感受与她们也是一种经历。
第三幅图———劳动后的吃饭。
孩子们看到这幅图,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一群人在吃饭。
这幅图我正在上大四。妈妈放牛不小心摔井里了,所幸井是枯井。妈妈腰部多处肋骨骨折,家里一河滩的玉米,坡地还有很多苹果梨子,土豆红薯。爸爸一人是无法收完的,已入古稀的爷爷也帮忙收种,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班里的同学自告奋勇去我家帮忙。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估计没人干过这么重的活。
第一天刚5:30,爷爷一喊,全部利索地起床下地。扛着锄头,拉着牛车,行走在陕北黄土高坡的沟沟坎坎上,扯着嗓子学唱陕北信天游,他们把对陕北土地的好奇,热爱都洋溢在脸上和歌声里。
女同学掰玉米,男同学装袋子里从河滩沿羊肠小道往上背,路陡得脸几乎贴着地。地离家远,渴了吃个梨子,饿了吃个苹果,上厕所到山脚挖坑。一天的光景,干净整洁的同学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终于绕着弯曲的小路到家,每个人都瘫坐在院子的地坪上。简单的饭菜端上来,一群人连手也来不及洗,就匆匆抓起一个馒头猛啃,没有炒菜,只有简单的凉拌菜,他们吃的很满足。后来同学们都讲:只有劳动后的饭菜是最美味的。
我心里一直感激,即便它成了每位同学回忆的味道。
如果有机会,我想带孩子们体验陕北生活,让孩子们品尝那里的酸甜苦辣,感受生活的喜悦激进。
愿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