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古代典籍年代久远,和当今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我以前觉得这些典籍礼教和等级观念比较多,算是封建糟粕一类的。但是现在愈发觉得,这些典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底色,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只要和人接触,就不可避免的会受这些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影响。
我想把这个主题转给我的朋友,我的弟弟妹妹看。
孔子教我们如何识人,这个识人是在一个基本的道德层面,而不是站在孔子所说的君子层面。
1.从表情动作识人:
孔子觉得,一个人花言巧语,眉飞色舞,大多数就不是特别好。说着违心的话,只为达成某种目的,谄媚藏有心机,做事没有底线。孔子喜欢的人是朴实,刚毅,果敢,寡言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从一个人不被约束的行为来观察:
孔子说一个人父亲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观察他的言行。父亲不在了还在坚持父亲在的时候的行为,就是孝道。这句话似乎有点文化糟粕的意味了,《樊登讲论语》把这理解为家风家训,价值观。我自己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个人被约束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一个人脱离了约束,看他的行为,是否和之前一样言行一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看穿一个人的三个角度:
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的三个角度,那这个人是藏不住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1)做事的方法:看一个人在用什么方法去做事,是端正稳妥光明正大,还是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2)做事的出发点:看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是满足私欲,为了面子,还是为了家人,甚至为了国家大义。
(3)最让他安心的生活方式:看一个人在什么状态下最舒服,也看他和什么人在一起最舒服。《樊登读论语》中提到亮点,有些女孩在选择伴侣时,往往看他是不是对自己好。这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对自己好是可以变的,在没有得到你之前,这只是一个手段。要观察这个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家人,如何和朋友交往,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怎么对待无关紧要的人,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希望大家遇到照亮自己的人,也能去温暖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