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慎独”出现在右传之六章“释诚意”中,出现两次。分别为
第一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二段:“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何为“慎独”,强调的是内心和内心的隐秘,强调“独”字,是心上念虑发动,独自知道的去处。这是第一段内容主要强调的,看是自欺,便就禁止,看是自慊,便加培植,不敢有一毫苟且。“慎独”强调独处时、无人监督时的行为方式,要做到跟平常一样的状态,这样才可以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世上如果多一些君子,就更可以让那些小人们无处遁形,更加可以促使他们洗心革面。
《中庸》中“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戒慎恐惧的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没有别人看见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张居正讲解说:人们以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时候,才是著见明显,你做什么人家都看着。其实,人家自己看着你的表面动作,也看不见你心里想啥。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那不算什么明显。 反而,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自己意念一发,心机已动,要为善,还是为恶,自己看自己,已是看得明明白白。
《中庸》中“《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是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这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慎独功夫。所以君子的功夫,不待有所动作,便是不动的时节,已经自己敬慎了。不待言语既发,便是不言的时节,已自诚信了。
《传习录》中“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致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是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这里的谨独,就是慎独,在一个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一个人独处时的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论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女妻之。孔子夸南容有修养,国家政治清明,他能出来做事业。国家政治黑暗,他能免祸保平安。要学习这种“谨慎独处”的精神,要做“致中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自己在人情世故和事业闯荡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是大事业越是需要提高个人的修养。
黄以方问:“先生所说的格物,是不是《中庸》里讲的‘慎独’,以及《孟子》说的‘集义’,《论语》里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等等,都是格物的事呢?”王阳明说:“不,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慎恐惧,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也保持戒慎恐惧,随时格正自己。至于‘集义’、‘博约’,那只是一般的功夫,并不能说那几件都是格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