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金雨滴》,在高大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告诉孩子们可以跟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聊一聊家中的老物件的故事,记录下来。(选作)
马一诺同学听妈妈聊起了家中的气炉子,并记录了下来。
妈妈的气炉子
妈妈有一个简易的气炉子,就是借助火柴点着的那种,那是妈妈结婚的第一年来保定买的,据说还是个二手的。
妈妈回忆说,那是在河北大学附近小营坊村租房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听说:“河北大学每年的7月份,大学生毕业了,会举办‘跳蚤市场’一条街活动”。说白了,就是大学生不用的生活用品和书籍拿来卖掉。爸爸和妈妈也来淘宝了,她们转了一会儿,看见有个大哥哥那摆着个简易的气炉子,妈妈心动了,和大学生商量了一下价钱,最后以6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从那天起,气炉子就成了妈妈做饭的必备工具,做水、炒菜、炖排骨,统统拿下,妈妈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二手气炉子,每次做完饭后,都会擦的很干净,就这样,一跟就是四五年。
有一次,爸爸看着气炉子的炉芯孔有点堵了,就和妈妈说:“换个吧,这个每次点火还要用火柴,太麻烦,换个电打火的多省劲儿啊!”妈妈说:“不换,舍不得”。说着,妈妈拿来一根细细的铁丝,把堵住的孔捅开了,自豪的说:“这不是好好的吗?根本不用换。”爸爸没有作声,妈妈依然把这个老朋友留在了身边。
十年过去了,我们搬进了新楼房,爸爸说:“搬了新家,买了集成灶,这个气炉子就派不上用场了,是带回家送人,还是丢掉呢?”
妈妈瞪着眼睛说:“怎么能送人呢?到了别人家或许会嫌弃它,怎么能说丢掉就丢掉呢?毕竟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年,已经有感情了”。
“那不送人,也不让丢,放哪啊?”爸爸的怒火有点升级。“我留着”妈妈坚定不移的说。
说来也巧,这天小区停电了,集成灶没电不能用,妈妈从橱柜里取出了气炉子,今天的气炉子派上大用场了,又炒菜又做汤,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场景。妈妈说:“咱们今天能吃上饭多亏了气炉子,咱们要好好待它!”说着,妈妈把它擦干净后,又放回了柜子。
附:老师的话
一个物件,一段回忆,一份感情。欢迎你也来讲讲家中老物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