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地公号《行游大连》的铁粉,她前身是大连《新商报》,本身就是我最喜欢的大连媒体之一,可惜今年年初停刊了。我经常阅读他们的文章,也很愿意留言,平时经常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后来他们组织了观影团,组织了粉丝团,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参与者。
我平常最爱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影了。我觉得,我虽然只能过我自己的一次人生,但是看电影让我有幸能够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况且好片子给予的光与影的震撼又是跟书籍不一样的感观,坐在电影院里,享受一两个小时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感觉,忘掉所有俗事的缠累,感觉每次都是新体验。(当然,烂片除外,有时候的烂片看得人简直要吐,有时都心疼那些演员)
今天参与了《行游大连》组织的电影《地久天长》的首日观影团。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丶老丶病丶死,爱别离丶怨长久,求不得丶放不下。《地久天长》几乎涵盖了这8种无可奈何,以人物关系做为主要叙事脉络,聚焦在亲子关系丶友情关系和爱情关系,错综的人物图谱,构成了全片的主要架构。
在我看来,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行为避无可避。这部片子里的隐忍宽容救赎几乎击中每个人的内心。在本届柏林影展上,《地久天长》跨越了文化差异,让“电影宫三层楼的观众都泪流满面”。王小帅导演用娓娓道来的关怀,再现了两代人风雨飘摇的历程。近30年的光阴浓缩在了175分钟的景框内,看完电影,观众就仿佛和角色们一起,走过了漫长颠簸的一生。
当看到咏梅作为小人物,被迫放弃自己的孩子的隐忍克制,耀军的愤怒挣扎,看到墙上显眼的计划生育板报,听到广播里的宣传,我想起现在国家开始求着80后90后生孩子,心中悲凉。不由得呵呵。
如果早知道不久就会下岗,他们会不会拼命捍卫自己生育的权利?如果知道会失独,生命如此不同,他们会不会逃到天涯海角也要保住这个孩子?可惜,没有如果。
带着我的二宝看的片子。三个小时,孩子没有哭闹喧哗,出奇的乖。我紧紧搂着时而紧紧盯着银幕凝神观看时而沉沉睡去的娃,庆幸当年生下她的决定。我知道,如果我不能留下这个孩子,我的余生将在懊悔中度过。而我的前半生,做了那么多让我后悔的事,无法改正,我如何能再让自己后悔?
片中夫妻失独后选择在一个凌晨,远走他乡,放弃原来所有的一切。因为,无法再跟别人沟通一切话题。谈什么都会谈到孩子,谈到孩子就是死结,无法破解。曾经看到写失独家庭的报道,他们最怕过节,每到过节就会避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不能见到熟人,不能看到别人的孩子,不能讨论任何关于孩子的事儿。活在人群里,每秒都是煎熬。他们,成了如此不同的一群人。
以前是不能理解的,重新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那种痛,想都不能想的痛,更不用说身受了。
片中,耀军说:我们现在就等着变老了。我们都在为对方活着。就这两句话就足够催泪。天津大爆炸后有几位消防员的母亲做出了再育孩子的选择,不怕高龄不怕经济压力。还有60岁失独母亲勇敢选择再生育的事例。也许有人指责他们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可是你不是她们,你有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的生活?有了孩子,她们至少还有希望,还能活下去。如果不能,也许他们生活都无法继续。
175分钟的电影,哭了不下60分钟,眼睛都是肿肿的,痛。跳个舞,被判刑坐牢;怀个孕,被押去流产;独生子没了,不能再生;明明被逼,却给个先进;先进还得下岗也要领头……哭小人物的命运哭大历史的无情,哭他们的善良哭他们的绝望哭他们的悲悯哭他们的克制隐而不发,把眼泪咽到肚子里……
好在导演是悲悯的,结尾给了他们一个明亮的希望。即使是假的,我也愿意看到如此温情的画面。太苦了,给个甜吧,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糖。
看完片子想,什么叫地久天长?地久天长是你跟爱人情到浓时第一个想到的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什么叫地久天长?地久天长就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围坐在桌前,开开心心的吃饭说笑,一辈子。
然而,我们不过是这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是寄居的,是客旅。
所以,惟其如此,更渴望地久天长。